会议组织相关:
《国际眼科时讯》:本届北大眼科名家论坛中很多议题谈到的是眼科的管理与发展,更加关注“战略”而非具体“战术”方面的指导,这是会议组织时故意这样命题?还是众多发言者不约而同的选择?
马志中教授:这样命题是根据背景故意提出的。中国眼科的发展与其他的科学领域历程相同,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和世界的科学领域发展水平已非常接近,但尚有一步之遥。在发展现况存在一些问题的前提下,我们想要赶上这一步是有些困难,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然而,作为中华民族的当代人,面对障碍我们又必须前进,而面对困难如何前进,就是这次论坛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眼科时讯》:首场专题讨论就谈及了“教育模式、人事制度、学术潜规则”这些刺痛众多学者神经的议题,在与会专家讨论后,面对这些阻碍我们应如何突围?或者说目前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马志中教授:这些题目虽敏感,但与会专家谈论却异常热烈。说明大家都关心这些问题。我们之前也担心谈及这些敏感话题时会发生尴尬,于是论坛有个规则:对于比较敏感的话题如果不便回答即可弃权,而出乎意料的是大家热情高涨。讨论的结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目前许多单位沿袭了旧的人事制度与人事理念,不利于单位和个人的发展,同时给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我们在不能逾越计划经济人事制度的前提下,只能尽最大努力去看能否在其他方面提供补偿,例如:从价值观的角度激励他们;靠竞争制度和奖惩制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人才流动起来;作为一个团队,有的可能擅长科研,有的可能擅长做临床,那么就让他们各司其职,然后再相互交换,形成平衡,在发挥个人特长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单位的整体水平。
对于学术潜规则,这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下对权力的崇尚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人们都想办法去争取支配一些有形的、无形的资源的可能,这对潜心科研的人影响很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科建设与发展十分困难,但还有一部分人是追求科学发展和民族强盛的。此时,作为当家人必须带头前进,但方向应如何把握?障碍、潜规则怎么办?有人提出,面对潜规则,必须守住自己的清白,自己的节操,总的来说是有自己的底线,不要逢迎这种风尚。
至于教育模式方面,现在教学和临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医院讲究“医、教、研”三项,如果这三项能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但目前这还很难做到。按照我国实行的三年学制,,学生要在这三年中完成基础和临床研究,还要考虑去向等一些其他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导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安排一些短期课题,这样的科研方式和发达国家相比显然是有差别的。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利用好医院这个诊疗平台,在培养学生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实效,使论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建设几个平台:临床信息资料平台、病理学诊断平台、遗传诊断和咨询平台、药理基地和防盲办公室平台。做好这五个平台工作,支持医教研,。在此次会议上这个问题的讨论结果比较明确,得到有效的解决。
《国际眼科时讯》:北大眼科名家论坛给与会者的感受是,与其他大型会议不同,对于有一定年资的医师可能带来的感悟会更多,那么在明年的议题设计方向上是否仍然是“专注于打造精品论坛”这样的思路?会不会再增加一些低年资医师教育方面的内容?
首先打造精品论坛的思想不会变的,因为这是一个学校组织的论坛,在一个学术气氛浓郁的环境中,必须要严肃、深刻、站在高处,因此未来这个思想不会变。那么对于会不会再增加一些低年资医师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其实这次论坛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不偏重有阅历的医师,关照年轻医师。讲演者很多都是青年或中青年医师,很多资深的专家被请到台上做主持,而不是长篇大论的讨论,就是要留出更多的时间给中青年学者,未来我们还会专门给青年设立一个栏目。青年的角色很重要,是老师们最关心的对象。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医生作为老师教育学生,为社会培育出一个合理的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下面是我对今年的毕业生说的话,里面包含了我们作为老师的对学生的3点期望(毕业生寄语)。
当我们即将远行,父母常常说几句叮嘱的话;当同学们经过紧张的学习生活即将离校的时候,如果只有五分钟,该说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上好人多,这是一个自然的法则。宇宙中的恒星都是正派的星体,否则就会成为流星被撞成碎片,尽管这种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社会也存在着这样的法则,如果坏人成为了主流,那么人类社会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一些违背法则的社会形态可能会占据很长的历史阶段和相当广泛的地域,以致很多善良的人们甚至一生都挨不出黑暗。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人性本善的存在,我们正直的、善良的活着是为了那些大多数好人,这是遵循法则,并非我个人的说教。虽然正直和善良不一定有好报,这是真的,但是你为什么为了有好报才正直善良呢?为人父母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选择无私无偿的爱,正直和善良是在寻找灵魂家园道路上的心灵体验,只有灵魂自由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幸福存在于过程中,而不是获得回报的那一刻,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你们走出校园就会看到那些亵渎人伦、吞下自己人格、准则去兑换眼前利益的人是如此得意,老师怕你们在社会现实所迫面前放弃善良和正直。
其次,我想说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认为人的价值在于给历史留下点东西,否则人类就没有积累,没有进化。没有创作的人生只有生物学意义。人都怕平庸,但是当人放弃人生价值的追求时,就只能是平庸。其实孩提时代都有理想,那时的理想都是以无障碍为假说的,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益心益智的,将自己交付给一个固定目标时,你的心会很宁静。有了它,也不会为纷至沓来的诱惑而苦闷与患得患失,不会被飞来飞去的萤火搅的心烦意乱。
最后,我们来说韧性。韧性是穿石的水,如果你们问我,人生有无秘诀,我可以告诉你那就是韧性。韧性是高贵的品性,没有宽容和豁达不可能有韧性,没有眼光和高远追求也不会有韧性,知识经验好得,唯有韧性难求。韧性是偷不走、嫉妒不了的财富。成功的人们什么都可能缺乏,唯独不会缺乏韧性。
报告题目相关:
《国际眼科时讯》:本届会议上您谈到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疾病的外科治疗,简要列出了5种情况,如玻璃体积血(玻血、VH)和视网膜脱离(网脱、RD)很容易理解,而“unstablelized cases with repeated PDT or anti-VEGF treatment(PDT或抗VEGF反复治疗仍不稳定的病例)”对于未能参会的医师,您能否具体谈谈应如何理解……
1.CNV的反复渗出、出血等一些CNV具体进展情况?
马志中教授:年龄相关性性黄斑变性(AMD)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视力真正受损是在晚期阶段,这是西方人提出的概念。我们真正能在临床上看到的也是晚期阶段的患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晚期病例来说的。而就晚期而言,情况也不尽相同。如病灶的大小、病变的薄厚,是以出血为主还是以渗出为主,出血、渗出的面积等。PPT和抗VEGF治疗给AMD带来福音,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病灶太大、或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眼底出血时,此时PPT和抗VEGF治疗是无效的,只能通过行手术治疗。
2.如CNV患者需要手术,那出血量、视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需要手术了?并且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是什么、手术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通常出血超过血管弓就应行手术治疗。通俗地讲就是出血量很大,范围很广,PPT和抗VEGF治疗都无效的情况下只能行手术治疗。手术有一定的难度,不好掌握。但通过学习是可以掌握的。
马志中教授:可以根据病情简化手术方式。黄斑是眼底最重要的结构,是视觉最敏感的区域,由于边缘的病灶像黄斑扩散,使得视力受影响,此时,非手术治疗已不能解决问题。通过手术清除病灶后,由于自身还存在正常的组织细胞,会很快恢复视力。所以可以采取不同的术式,将损伤降到最小,给患者恢复视力留出更大的了空间。
手术具有风险,这是任何一个医生不能回避的问题。在非手术可以控制病情的情况下,绝不采取手术,这是临床医疗上最大的原则。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时,作为外科医生,必须告诉患者手术的风险性,解决问题本来就需要外科,并且从长远的角度看,手术也是不能丢掉的。
手术不仅是一种直接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是基础的工具。比如有了新的药物或替代组织需送到治疗部位,缺了手术工具是难以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