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淮教授:高度近视盘周脉络膜血流改变的横断面研究

  • 2023-04-17 17:05:00
  • 1527 Views

编者按:近视流调研究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31.67%,初中生视力不良率为58.07%,高中生视力不良率为76.02%,大学生视力不良率为82.68%。澳大利亚布莱恩·霍顿视觉研究所(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的最新报告显示,预计到2050年,近视率将达到50%。近视已成为影响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屈光不正和眼轴长度(AL)的增加,眼部组织改变包括后葡萄肿、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变薄、视神经病变、漆裂纹形成、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青光眼等。因此,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控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先前研究表明,高度近视可能与眼底血液供应减少有关;在不可逆的视网膜损伤前,高度近视患者的浅表和深部微血管丛的密度均显著下降;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密度较低和中心凹无血管区域较大。然而,关于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水平血管变化的进一步证据有限。2023第二十二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和2023第二十二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COOC 2023)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刘庆淮教授带来了高度近视盘周脉络膜血流改变的新研究进展,速来了解!

研究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探究盘周萎缩与盘周脉络膜毛细血流改变的关系。研究入组标准为:最佳矫正视力≥1.0;球镜度-0.5~-10D;眼压<21mmHg(1mmHg=0.133kPa),双眼眼压差<5mmHg,无高眼压病史;视盘杯盘比(Cup/disc,C/D)<0.5,双眼视盘C/D相差≤0.2,无盘沿变窄、切迹和出血等。根据球镜度分为高度近视组(-6D~-10D)和中低度近视组(-0.5~-5.99D)。主要观测指标为PPA区域(PPA是局部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萎缩和变薄,发生在毗邻视盘边缘的近视神经区)的盘周脉络膜微血管空腔(Microvasculature Dropout,MvD),次要观测指标为PPA面积,血流密度,MvD与屈光、PPA、脉络膜厚度、RNFL厚度、AL、BCVA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205眼(110名患者),其中高度近视组95眼(53名患者),平均屈光度为-7.14±0.927D,平均AL为26.65±0.88㎜;中低度近视组110眼(57名患者),平均屈光度为-2.51±2.10D,平均AL为24.36±1.15㎜。两组在性别(P=0.873)或年龄(P=0.517)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在195眼(95.1%)中确定了MvD,高度近视组的MvD面积明显大于中低度近视组。

PPA-β相关研究结果

1.高度近视组的PPA-β面积明显大于中低度近视组。

2.高度近视组的PPA-β区域内血流密度明显低于中低度近视组。

3.PPA-β内MvD面积与年龄、屈光度、AL、PPA-β面积呈正相关。

PPA-α相关研究结果

1.高度近视组中,PPA-α内有MvD为63眼;中低度近视组中为21眼。

2.高度近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的PPA-α面积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

3.PPA-α内MvD面积与年龄无关(P=0.512),与屈光度、AL、PPA-β面积、PPA-α面积呈正相关。

平均RNFL厚度以及上方、下方、鼻侧RNFL厚度在高度近视组显著降低,但颞侧显著增厚;平均以及上方、下方、鼻侧盘周脉络膜血流密度显著下降,颞侧虽有减少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的盘周RNFL厚度、盘周脉络膜血流密度有统计学意义,此两项因素也是HM的危险因素,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是,高度近视组颞侧RNFL厚度变化趋势与整体及其它分区并不一致,可能归因于RNFL厚度顶峰值随近视程度加深向颞侧偏移的趋势。Yamashita等则认为是盘周视网膜动脉之间的夹角直接影响了RNFL的分布特征,颞侧增厚的表现是源于眼轴延长导致的眼底解剖变化。Shi等也发现视乳头黄斑神经束是黄斑和盘周区唯一不随年龄增加而血流递减的区域,也许与颞上方和颞下方作为RNFL束汇集处抵抗拉伸的能力较强有关。

Spearman相关性分析:AL、PPA-β区的面积与盘周脉络膜平均血流密度呈负相关,SE、PPA-β区内脉络膜血流密度、平均RNFL厚度与盘周脉络膜平均血流密度呈正相关。

进一步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PPA-β区面积和平均RNFL厚度是解释和预测盘周脉络膜血流变化的显著成因。

许多研究将血流密度的变化单纯归因于AL和SE,为了寻找盘周脉络膜血流的独立相关因素,本研究在各研究指标已与RPC血流确立线性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所纳入的变量(AL、PPA-β面积、PPA-β区域血流密度、平均RNFL厚度)VIF值均小于5,D-W值1.929,指示变量间无多重共线性关系;R2为0.425,提示所纳入的变量能够解释盘周脉络膜血流变化的程度为42.5%;F=32.731,P<0.001,通过模型检验,说明所纳入的变量中至少有一个对RPC血流变化有显著影响。上述指标指示研究所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良好,而其结果指示PPA-β面积、平均RNFL厚度是解释和预测RPC血流变化的显著成因。

PPA-β是RPE-玻璃膜-脉络膜复合体结构破坏、脉络膜毛细血管网微灌注损伤的重要表现,Sun等提出每增加1mm2的PPA-β面积,RPC血流平均降低1.472%。视网膜由两套血管系统供给,内层视网膜主要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而外层则主要由睫状动脉供血,表面上PPA区所代表的视网膜外侧和脉络膜结构与视网膜浅层结构的血液供给来源似乎相互独立。但本研究和Sun等的研究均提示PPA-β区对于RPC血流存在直接影响,这可能与PPA-β区血管内皮细胞退化有关,血管的薄变、血管网络变直、变疏会引起眼内VEGF水平下降,导致盘周脉络膜血流系统功能不足。RNFL厚度下降往往先于RGCs的损伤退化,提示神经的早期损伤,一方面,引起神经损伤的因素(如眼压升高)可能同样刺激了RPC血流的变化;另一方面,RGCs的退化意味着氧需减少,盘周脉络膜血流出现适应性减弱。

将盘周区域分为上、下、颞、鼻四个分区,各分区内RNFL厚度与盘周脉络膜血流皆呈正相关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颞侧RNFL厚度在高度近视组显著增厚的同时,对应的颞侧盘周脉络膜血流密度虽然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高度近视组的平均值低于中低度近视组,即该区域出现了视网膜结构和血流变化方向的不一致。为了探索这种现象,本研究进一步将盘周区域分成上、下、颞、鼻四个部分,进行亚组分析。各分区盘周脉络膜血流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仍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以颞侧相关性最低(rs=0.406)。这可能与本研究纳入人群都有PPA-β病变有关:PPA-β常出现于视盘颞侧,提示该区RPE薄弱,血管组织破坏较为严重,中和了本应与RNFL厚度同向性增加的RPC血流。

研究结论

盘周MvD是常见的一种高度近视眼底改变,与高度近视度数、AL、PPA面积相关;近视早期PPA-α病变部位已出现MvD。这可能对近视相关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对视乳头周围微血管系统的OCTA图像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挖掘近视背后的潜在病理机制。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纵向研究,以阐明这些机械和解剖学变化是发生在血管变化之前还是之后。更多的前瞻性研究“在路上”,期待相关研究突破及结果问世,破解近视发病机制这道“世纪难题”,精准防治近视。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可查看)

Lei J, Fan Y, Wu Y, Yuan S, Ye Y, Huang K, Chen Q, Yang B, Xie P. Microvascular Alterations of Peripapillary Choriocapillaris in Young Adult High Myopia Detect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J Pers Med. 2023 Feb 4;13(2):289. doi: 10.3390/jpm13020289.

范圆媛, 谢平, 胡仔仲. OCT测量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在高度近视眼中的应用进展[J]. 眼科学报, 2023, 38(3):21-33. doi: 10.12419/j.issn.1000-4432.2023.03.12

 范圆媛,雷杰,胡仔仲,谢平.近视人群盘周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已接收)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