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C 2025丨白内障术后5个月出现角膜病变,竟是这个罕见真菌在作祟!

  • 2025-03-23 12:02:00
  • 121 Views

编者按:Ochroconis mirabilis是一类丝状真菌,常见于潮湿环境。尽管医学领域对其已有所认知,然而,由它引发的眼部感染,特别是白内障手术后的感染病例,在既往文献中极为鲜见。2025年3月20日至22日,世界角膜大会(WCC2025)于美国华盛顿盛大举行。期间,日本爱媛大学医院Koji Toriyama等人报告的一例特殊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病例,其致病菌正是Ochroconis mirabilis。这一病例的呈现,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它不仅揭示了该真菌作为角膜炎潜在病原体的严重威胁,更为眼科医师在处理白内障术后并发症时敲响了警钟,提示临床实践中需对此类罕见真菌感染保持高度警惕。


病例回顾:从迷雾重重到真相大白

患者为一名83岁男性,既往于外院行双眼白内障手术。术后5个月,患者因右眼视力下降前来就诊。右眼裂隙灯检查显示,白内障手术的角膜切口处延伸出斑点状内皮斑块(图1),初步怀疑为角膜上皮内生。随后,在内皮斑块部位行后弹力层剥离手术,但术后内皮斑块迅速复发并伴严重前房炎症,因此患者被转诊至爱媛大学医院。



进一步裂隙灯检查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显示,患者右眼存在深层基质浸润,伴内皮斑块及前房积脓(图2)。据这些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感染性角膜炎。为明确病因,眼科医师进行了前房冲洗及内皮斑块切除术。内皮斑块的直接涂片染色发现丝状真菌,结合28℃培养条件下真菌生长良好(37℃不生长)的特性(图3),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最终确认为Ochroconis mirabilis感染。


经局部及全身使用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后,患者角膜炎症逐渐消退,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图4)。



真菌探秘:特性认知与临床警示

Ochroconis mirabilis作为一种罕见的致病真菌,其生长特性和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此次病例表明,该真菌在特定条件下(如白内障术后角膜切口处)可能引发严重的眼部感染。研究者推测,Ochroconis mirabilis可能在白内障手术中通过切口进入前房,并在角膜基质或前房内生长繁殖,导致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生。由于前房温度(约35℃)不利于其生长,因此感染进展相对缓慢。这一假设解释了患者术后5个月才出现症状的特殊性。

该病例提示,白内障术后晚期出现的角膜病变需警惕真菌感染的可能。其临床表现(如角膜内皮表面局灶性病变)易与角膜上皮内生混淆,需通过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此外,该病例还强调了真菌培养在眼部感染诊断中的重要性。尽管直接涂片检查可以快速发现真菌的存在,但真菌培养不仅可以确认致病菌的种类,还可以为后续的药物敏感性试验提供基础。这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小结

此次WCC 2025会议上的病例报告不仅为眼科医师提供了新的临床经验和启示,也推动了眼科领域对真菌感染研究的深入发展。未来,期待更多关于Ochroconis mirabilis及其他罕见致病真菌的研究报道,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眼部真菌感染的认识和防治水平。同时,也提醒广大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需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真菌感染风险,以保障患者的眼健康。


讲题:A case of keratitis caused by Ochroconis mirabili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作者:Koji Toriyama, Hidenori Inoue, Atsushi Shiraishi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