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眼底血管性疾病精准化治疗,共话抗VEGF治疗发展新趋势

  • 2020-11-30 17:05:00
  • 2394 Views

 编者按:自5年前“精准医学”计划面世以来,医学各大领域对疾病的“精准化”治疗都在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眼底血管性疾病作为眼科领域治疗的难点,从光动力治疗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治疗,眼底病诸多专家、学者坚持不懈,努力寻求精准化治疗新思路。此次CCOS 2020盛会期间,眼底血管性疾病精准化治疗阶段成果主题会议如约而至。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明威教授分别担任大会主席,国内多位知名眼底病专家带来精彩讲题,共话抗VEGF治疗新趋势。

眼底血管性疾病精准化治疗
 
多维视角——细胞因子双机制致病
 
李筱荣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随着我国糖尿病数量激增及老龄化加剧,包括DR、AMD在内的多种眼底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正面临着重重挑战。李教授指出,欲实现眼底血管性疾病的精准化治疗,还需从深入挖掘其发病机制入手,精准干预,方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就目前发病率较高的DR和AMD而言,由于缺血、缺氧,导致上游细胞因子激活,从而导致了下游一系列以新生血管和炎症为核心的病理生理反应,最终导致视力下降。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VEGF与PGF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研究显示:
 
DME:患者眼内液中VEGF和PGF水平均升高
 
AMD:PGF不仅与新生血管有关,还可能参与炎症反应
 
对因治疗一直为人们所倡导。VEGF被认为是作用最强的血管生长因子,而同为VEGF家族成员之一的PGF,促血管生成作用曾一度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PGF由于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而被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PGF除了参与炎症反应,还介导血管的生成,促进新生血管的成熟,与纤维化和瘢痕形成也密切相关,更协同VEGF-A/B共同作用。由此可知,VEGF和PGF共同作用,共同参与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仅仅抑制VEGF并不能满足治疗需求,同时抑制VEGF-A和PGF,抗新生血管和抗炎双管齐下,对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深入观察——眼底微结构是否与临床获益有关?
 
张含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关注眼底微结构,是眼底疾病的高效能诊疗的关键节点之一,眼底影像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眼底微结构的观察成为可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视物模糊、中心视野缺失等视力障碍。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眼底微结构的破坏可以通过多个生物标记物(如高反射点(HF),结构完整性,NPA、FAZ和血流区域,血管成熟度)来观察评估,提升诊断灵敏度,更有助于临床更早识别疾病细微进展,以提前预警异常,在适宜的治疗时机尽早干预,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指导预后。
 
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以抗新生血管形成、抗炎为主,以改善患者视力为主要目标。思考其升级治疗,还应从机制出发,重点关注视网膜“微结构”的重建。张含教授指出,为实现眼底血管性疾病精准化治疗,未来十年应聚焦在如下三点:
 
深层干预疾病机制:双机制、重建微结构
 
基于检查敏感度,及早干预
 
追求疗效、治疗频次的更佳平衡
 
作为抗VEGF药物当中的经典代表之一,阿柏西普能够通过抗炎和抗新生血管双机制,同时抑制VEGF和PGF这两个关键靶点,双拳出击。
 
大量临床研究如Protocol T、VIEW2、Planet、ALTAIR研究证实,阿柏西普能够使患者视力提升、水肿消退,获得更长的治疗间隔,在视力获益和解剖学改善方面疗效卓越。且在视力获益相当的情况下,2年内阿柏西普T&E注射次数比单抗类药物T&E更少,实现了治疗效果与频次的更佳平衡,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从更深层看,阿柏西普能够有效重建眼底微结构,改善视网膜血供,及时干预疾病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抗VEGF治疗新趋势
 
DME的诊疗——来自DRCR.net的建议
 
戴虹教授
 
北京医院
 
“不同范围的基线视力如何指导累及中心凹DME眼的治疗?”戴教授作出如下分类说明。
 
当基线视力为20/25或更佳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网络(DRCR.net)对具有良好视力的累及中心凹DME患者进行随访,以激光或观察为起始治疗,如视力下降则增加抗VEGF治疗。Protocol T研究表明:第2年视力下降≥5个字母患者中,阿柏西普比例较低;第2年的视力获益,阿柏西普组77%患者大于20/20或更佳。无论观察组还是激光组都有近1/3患者进行抗VEGF挽救治疗。
 
当基线视力为20/32至20/40时:不同抗VEGF治疗方案,1年及2年的视力平均变化相似,但1年及2年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ST)改善方面阿柏西普更优。
 
当基线视力为20/50或更差时:Wells等人的研究发现,对比不同基线视力亚组,阿柏西普在低视力人群(20/50或更差)中有明显优势。Protocol T 研究显示,与其他抗VEGF药物相比,阿柏西普治疗后患者视力获益更多。类似结果在Wells等人的研究中也获得印证,曲线下面积分析表明,2年研究期间阿柏西普组视力提升更多;在第2年仍可维持视力提高,且注射次数少于第1年。
 
DRCR对伴有视力下降(20/32或更差)患者的治疗方案:DRCR.net抗VEGF治疗DME的目标是最大化视力提升的同时尽量减少注射和就诊次数。如果DME导致VA或OCT恶化,应及时恢复抗VEGF治疗。
 
血管性PED的治疗思考
 
文峰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PED是如何形成的?文教授解释,“由于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RPE生理泵活动的功能失调,Bruch膜疏水导性功能下降,以及隐匿性或显性血管异常增生等,以致PED形成。”根据引起PED的原因,分为血管性PED和非血管性PED两大类。不同类型的PED发病机制不同,诊疗策略也有所差异:
 
①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引起:半剂量PDT;
 
②CNV性PED及RAP性PED:抗VEGF;
 
③PCV性PED:抗VEGF+PDT;
 
何种抗VEGF药物对PCV性PED或CNV性PED更有效?Planet研究显示,阿柏西普单药可有效消除PCV性PED。发表于Retina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既往单抗类治疗无效的血管性PED,换用阿柏西普治疗,视力改善显著。另外,临床实践表明,应用阿柏西普,PRE撕裂发生率极低,可能疗效更优。对于伴RPE撕裂的血管性PED患者,仍需坚持抗VEGF治疗,且抗VEGF治疗次数越多,视力越好(P<0.05),同时还可以改善解剖学治疗,减少纤维化,避免产生致盲性终末期盘状瘢痕。对难治PCV的治疗可采用ICGA指导的中心凹外滋养血管的激光光凝联合阿柏西普,研究显示,难治PCV抗VEGF2针+PDT2次治疗无效,但应用光凝滋养血管+阿柏西普注射显示有效。
 
总结
 
随着医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眼底疾病的诊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抗VEGF药物在眼底血管性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证实,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治疗“利器”是眼底病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全球首个完全人源化的融合蛋白,阿柏西普可同时抑制VEGF和PGF,具有抗新生血管和抗炎双机制,改善眼底微结构,是临床精准化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全球优选。此次眼科盛会上名家相聚一堂、精心分享经验,是为不可多得的交流机会,也是珍稀宝贵的学习契机,谨以此互促共勉,助力眼科繁荣。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