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眼科医生和药物治疗如何各司其职?

  • 2021-11-23 16:35:00
  • 834 Views

编者按: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展,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率也在逐年攀升。DR是威胁糖尿病患者视功能的一大重要因素,眼科医生在其早期干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作用于DR发病通路的药物类型众多,且各有优势。其中,羟苯磺酸钙作为一种微血管保护剂,有助于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受到多个指南/共识的推荐;而且,其联合激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手术治疗对DR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近期,本刊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眼科柳林教授就DR防治中眼科医生的作用以及如何管理DR进行了专业解析。

 图片
DR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眼科医生担当重任
 
柳林教授:DR是糖尿病高度特异性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工作年龄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在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20%~4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8%有严重视力下降。DR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如果能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即可保护好患者有生之年的“光明视界”。
 
1早期诊断
 
加强科普宣传,让患者早日到眼科就诊,眼科医生与内分泌科医生紧密合作、AI辅助、影像学检查等。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年内建议到医院进行散瞳检查,而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建议尽快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多次检查正常者,可考虑每2年检查1次;如有DR眼底改变,建议每年随访1次。可根据DR眼底病变进展及其对视力的危害,增加随诊频率。其中,眼底OCT黄斑检查和广角眼底检查尤为重要。
 
2早期干预
 
DR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等。首先,通过严格的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可以有效降低DR发病风险和延缓DR进展。同时,也可加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羟苯磺酸钙)改善眼底病变、延缓DR进展。
 
3密切随访
 
根据疾病进展,进一步行抗VEGF、激光、手术等治疗。目前针对DR,最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眼底激光光凝、抗VEGF及手术治疗。需根据DR不同进展阶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总之,对糖尿病患者严格进行DR的筛查和随诊,对于及时选择治疗时机有重要意义。在适当时机给予合理的干预性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严重视力丧失风险。DR干预需标本兼治,理想的状态是控制疾病发展,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应用微血管保护剂,避免发展到需要抗VEGF或手术治疗的地步。微血管保护剂可针对发病机制,从源头上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对于早期DR的综合管理意义重大。
 
DR现有药物治疗措施及各自优势
 
柳林教授:DR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激活多元醇通路、蛋白激酶C通路、氨基己糖通路,并导致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堆积。这些异常的信号通路破坏了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诱导氧化应激反应、促发炎症反应,引起视网膜缺血。
 
在全身控制如降糖、降压、调脂等基础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可应用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作用药物,如羟苯磺酸钙、姜黄素、白藜芦醇、类胡萝卜素、儿茶酚等。其中,欧洲原研的羟苯磺酸钙(导升明?)具有明确的改善微循环机制和充分循证医学证据。一方面,其通过清除氧自由基,降低氧化应激炎症;另一方面,其可抑制VEGF通路及其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此外,还有其他微血管保护机制,如降低血液高粘滞性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内皮素-1(ET-1)等。基于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羟苯磺酸钙获得我国多个指南/共识的推荐。其中,《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羟苯磺酸钙是唯一Ⅰ类推荐、A级证据的DR特异性口服药物。
 
抗VEGF药物目前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一线临床用药。VEGF能特异性地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参与新生血管形成;VEGF同时能使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增加渗出,引起视网膜及黄斑水肿,加剧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其在其他致病机制如多元醇通路、AGEs、蛋白激酶C通路激活、氧化应激中均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抗VEGF药物对治疗DME的疗效确切。
 
羟苯磺酸钙在早期DR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柳林教授:羟苯磺酸钙作为一种血管保护性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管再生作用,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治疗,如DR、糖尿病肾病等。其应用需遵循如下原则:
 
干预时机:尽早
 
剂量:根据导升明?中文说明书,DR用法用量为1500 mg/d
 
疗程:长期
 
在研究证据方面,2013年伊朗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90例DR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羟苯磺酸钙组(500 mg/d),证实羟苯磺酸钙能够降低C反应蛋白及ET-1水平,改善DR炎症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另一项安慰剂对照双盲RCT证实,早期DR合并青光眼患者应用羟苯磺酸钙1500 mg/d单药治疗6个月,可显著降低视网膜出血面积、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一项多国多中心研究证实,早期DR患者应用羟苯磺酸钙2000 mg/d治疗24个月,可显著改善眼底渗出,减少出血,延缓血-视网膜屏障渗漏进展,且该效果独立于血糖控制。对8项RCT的meta分析证实,非增殖性DR患者应用羟苯磺酸钙治疗,可显著改善眼底病变,包括改善眼底渗出。
 
综上,羟苯磺酸钙确实可有效改善DR初期视网膜微循环障碍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微血管通透性的稳定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多个指南/共识一致推荐羟苯磺酸钙对于轻中度非增殖期DR,可在控制代谢异常和干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抗氧化、改善微循环,延缓DR进展。
 
羟苯磺酸钙联合激光、抗VEGF或手术治疗DR的价值
 
柳林教授:羟苯磺酸钙治疗DR主要是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炎症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减轻微血管渗漏;减少VEGF与受体结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由于羟苯磺酸钙针对DR发病机制的多靶点、多层次的明确作用,其无论在DR早期单药治疗,还是后期辅助激光、抗VEGF药物和手术疗效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1激光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以阻止渗漏液进入黄斑区,减少DME;破坏无灌注区;改善周围视网膜氧化情况;降低促血管生成因子的产生;减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muller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激光治疗联合口服羟苯磺酸钙治疗则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黄斑厚度,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较单纯激光治疗临床疗效更优。近年来,随着抗VEGF药物的广泛应用,黄斑的激光应用已越来越少。
 
2抗VEGF
 
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减少VEGF导致的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新生血管形成。对于抗VEGF治疗DR黄斑水肿的患者,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可改善患者视功能和视网膜厚度,治疗总效率更高。
 
3手术
 
对DME伴有视网膜前膜(ERM)或玻璃体黄斑牵拉(VMT)者,手术可以有效解除黄斑区的牵拉,同时可以清除AGEs及玻璃体腔中的细胞因子。针对增殖性DR出现严重的玻璃体出血、增殖膜以及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联合术中激光是重要的治疗方案。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