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一回春秋更替,寒来暑往,佳话如许。2023年11月17日,第十一回玻切大师汇在风和日丽、四季如春的昆明如期召开。国内外玻切大师齐聚一堂,再现“术”“艺”经典,晚宴“涅槃·重生”带领大家追忆了那段砥砺奋进的似水流年,从大师的成长历程中汲取到磅礴的力量;大会“遇见·未来”围绕玻切前沿技术展开热烈的学术探讨,促进玻切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患,使科技之光照亮共同的追光之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大师情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医者仁心充溢着2023玻切大师汇全程,精彩之盛无法言说,一代代玻切大师的成长历程与时代的风起云涌,共谱了一曲相得益彰的华彩乐章。
道阻且长 涅槃重生
爱尔康玻切业务全球负责人Hallen Paul先生亲临现场,与爱尔康手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健博士共同举杯,热烈欢迎各位玻切大师们的到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志中教授带来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朗诵《不改的是与雷电搏击的性格》,正式拉开了大会的序幕。马教授铿锵有力的演讲,道出了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我国眼科医师奋进和求索的玻切之路。征途漫漫,不乏困囿于那些“他山之石”亦难攻之玉,而依旧支持他们搏击长空的,正是身为玻切大师的勇气与身为玻切医师的悲悯。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李筱荣教授开启了大师开讲,回忆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玻切峥嵘之路。从白内障的防盲工作,到接触玻切手术,从希望通过玻切手术处理临床问题,到领衔眼底疾病研究,李教授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国玻切手术发展的缩影。从20G到27G,从面对失败不折不挠、不断改进,到驾轻就熟、从容应对,虽步履维艰,却也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总结提升,最终获得质的突破。回望来路,李教授赋词一首,笑谈“初心使命永不改,再干一二十年”。
今年的玻切夜话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卢海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陆方教授共同主持,主题是玻切“洛克之路”。所谓洛克之路是甘南一段经典的自驾路线,又被称为“中国最美100公里”。穿越洛克之路,“走最烂的路,看最美的景”,恰似同样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漫漫玻切之路,虽一路困难重重,却也风景这边独好。在整个玻切领域发展和壮大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玻切人走过,他们的经历和体会都是不一样的:
黎晓新教授和马志中教授作为中国现代玻璃体切除手术开拓者之一,畅谈在中国玻切手术发展早期,是如何穿越各种险阻和考验,历经坎坷和挫折,趟出了中国玻切手术之路。
以赵明威教授和吕林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玻切传承者们,他们胸怀梦想,勇于担当,惊涛骇浪从容渡,风雨无阻向前行,延续了玻切手术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徐格致教授和李筱荣教授在玻切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玻切适应证的拓展、3D数字化的应用推广等,他们的践行会让每一个玻切人看到,随着技术的不断更迭和发展,中国玻切手术还会有新的巅峰,未来可期。玻切“洛克之路”,只要踏上,绝对不虚此行!
走进2023玻切名人堂:本年度荣获“睛艺匠心奖”的三位教授分别是魏文斌教授、徐格致教授和吕林教授,终身成就奖授予姜燕荣教授。四位德艺双馨的玻切大师实至名归,在场所有专家一起见证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
前浪涛声依旧,后浪已然澎湃。后浪涛声环节由姜燕荣教授和梁小玲教授共同主持,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刘炳乾医生分享了两例复杂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封康医生分享了应用Ngenuity辅助眼球破裂伤的手术处理。张军军教授、邢怡桥教授以及张风教授,针对两位后辈的手术操作进行了细致点评。中国玻切后浪们站在老一辈玻切大师的肩膀上,定能在玻切之路上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
行而不辍 遇见未来
本回的大会学术日程不同以往,首先以一场3D玻切手术星际空间大片开场,全场一起戴上3D眼镜,沉浸式体验3D视角下的极致体验,见证术者技艺的精妙绝伦,足以诠释未来玻切手术该有的样子,我们正在遇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第一章 栖梧·数字化影像
18日的学术分享首先由卢海教授和徐格致教授担任主持。
来自加拿大迈克尔医院的David Chow教授分享了他们在3D系统辅助玻切手术的经验体会。David教授从3D可视化手术的现实困境讲起,强调了术前通过参数调整以实现理想成像效果的重要性,这是熟练应用3D可视化系统的前提。David教授提到,分辨率、景深和视角转化都会影响医生的视觉体验,根据既往的研究, 1.2-1.5米的屏幕距离、30%的光圈可以优化景深和对焦,在此基础上放大视野,就可以在眼后段手术中获得超出传统显微镜下手术的清晰视野。他解释了诸多临床医师应用3D手术时的误解与困扰,为更好地应用Ngenuity3D手术辅助系统提供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宝贵经验和建议。
钟捷教授分享了运用3D手术观察,完成黄斑前膜手术的案例,通过运用黄色通道的数字化处理,他看到了更为清晰的染色的前膜及其边界,从而在手术精准操作方面获得助益,避免剥膜过程中的浅层视网膜损伤;同时在周边视网膜的处理上,他的手术视野也同样清晰,并未因为是周边视网膜的成像而出现扭曲,为他征服复杂视网膜手术提供了助力。
袁松涛教授就3D手术系统照明系统的使用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合适的照度不止可帮助增强景深、清晰成像,从而有利于手术的进行,也可减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光损伤风险。在合理的照明和更佳的分辨率及景深的共同助力下,复杂的剥膜操作也可以顺利完成,累及周边视网膜的更复杂的视网膜脱离也可以在3D视野下得到良好的处理。
胡博杰教授也分享了3D这一特殊视觉状态下的手术经验,详细介绍了手术中相关参数的调整。相比于传统显微镜手术,3D手术系统的调整更为精准,也为术者提供了更宽广的术野。
几位专家的演讲深入浅出,博得现场阵阵掌声和交口称赞,在场的各位大咖也结合个人经验分享了运用3D手术系统进行手术操作的体会与技巧,在热烈的讨论中碰撞出许多“火花”。
第二章 练实·复杂病例
本环节由李筱荣教授和张明教授共同主持。
来自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Rush医科大学的Kourous Rezaei教授分享了3例特殊病例的手术视频,并讲述了其中的关键点:对于视盘小凹,Kourous教授提到处理时应注意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形成,并联合气体填充;第二例是一例看似一目了然的视网膜脱离,却在术中发现寄生虫的特殊病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眼内管圆线虫感染的玻璃体手术治疗;第三个病例是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治疗,通过简单操作解决复杂问题,博得现场阵阵掌声。在场的嘉宾围绕Kourous Rezaei教授分享的案例也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切磋不同视角下的临床决策。
彭晓燕教授独辟蹊径,分享了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处理,特别提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仍应以治疗原发病为首要出发点,但后节手术的干预却可以在特定情况下达到改善疾病转归的效果。辨证看待问题,谨慎做出决策,这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
姜春晖教授围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分享了在这类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处理中,内界膜的处理、内外路联合手术的考量和经验。
黄厚斌教授分享了在Stickler综合征手术治疗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并特别指出对于此类因染色体异常导致玻璃体性状异常改变、继而出现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的关注点和预后分析。
第三章 醴泉·创新技术
最后的压轴环节,由马志中教授和王志军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来自日本横滨市立大学附属医院的Kazuaki Kadonosono教授分享了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新认识和手术处理新思路,采用数字化对比增强技术、使用不同颜色的滤镜可以更为清晰地显示内界膜,从而避免了染色剂的使用,一方面降低了术中视网膜的损伤,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术中操作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此外,Kazuaki教授团队还尝试了应用机械臂辅助手术从而增强术中精细操作的稳定性,该新方式有效减少了术中术者手部的震颤,未来在后节手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胡运韬教授分享了团队在同种异体大植片移植方面所做的工作,结合既往研究的困境,创新性的提出新的植片固定方法,未来有望为黄斑萎缩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张美霞教授分享了一例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处理,特别提出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重水、硅油进入视网膜下,并创新性地尝试使用纤维蛋白粘合剂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孙大卫教授就最小量化眼内肿瘤切除术分享了经验,提出眼肿瘤的治疗已经由传统的眼球摘除进入到保留眼球甚至保住视力的新阶段,在确保完整切除的前提下,最小量化肿瘤切除将成为未来眼肿瘤治疗的大势所趋。
创新技术的交流展示亦激起千层浪,让人耳目一新的技术、方法和理念引来在场玻切大师们的热切关注,正如华山论剑、各展风姿,在不断的切磋讨论中探寻追光之路。
至此,带着意犹未尽和万千不舍,2023年玻切大师汇落下帷幕。回望来路,那一个个清晰有力的脚印给了我们如今奋发向前的底气,前辈筚路蓝缕、踽踽独行,后辈传承创新、奋发向前、笃行不怠。一年一期,一期一回,第十一回开启了下一个十年玻切新征程,纵然前途充满未知,但请相信未来可期,长风破浪之时,自会柳暗花明。中国玻切大师也将秉承医者仁心、时代责任与家国情怀,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审批号:CN-NGU-2300043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