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翼状胬肉作为眼科临床中的一种常见且多发疾病,不仅导致患者眼部不适与视力下降,还可能对白内障等后续眼科手术的精确实施构成潜在障碍。特别是在白内障手术中,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计算对于保障术后视觉质量至关重要。那么,翼状胬肉手术究竟如何影响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以及角膜地形图的评估呢?近期,Orapin Anutarapongpan等人通过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研究纳入了3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自体移植手术。为了全面评估手术前后的变化,研究人员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时间点,利用先进的生物测量技术进行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并采用高精度的角膜地形图系统对角膜曲率及形态进行检测。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究翼状胬肉的长度/面积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准确性以及角膜地形图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
纳入研究的翼状胬肉平均长度为2.08±0.58mm,平均面积为6.05±2.41mm2。
在术后一年的跟踪观察中,使用多种公式计算得到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均呈现较术前降低的趋势。对于翼状胬肉水平长度为1.73mm、面积为4.45mm2的患者,以及水平长度为2.25mm、面积为6.95mm2的患者,分别产生了0.5D和1.0D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误差(P<0.001)。
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此后趋于稳定。
此外,当翼状胬肉的水平长度超过1.83mm(P<0.001)或面积超过5.1mm2(P<0.001)时,患者在术后出现了高达2.0D的前角膜散光变化。
该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存在确实会对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产生影响,且翼状胬肉的长度和面积越大,影响越显著。因此,对于需要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建议在翼状胬肉手术后至少等待6个月再进行白内障手术。这有助于确保角膜形态的稳定,从而得到更准确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同时,对于翼状胬肉长度和面积较大的患者,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可能需要根据翼状胬肉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人工晶状体的度数,以减少术后误差。
参考文献:Anutarapongpan O, Sintopachakul M, Petpansri C, Thanathanee O, Luanratanakorn P, Suwan-Apichon O, Yospaiboon Y. Intraocular Lens Power and Corneal Topographic Change After Pterygium Surgery. Am J Ophthalmol. 2025 Jan;269:409-418. doi: 10.1016/j.ajo.2024.09.018. Epub 2024 Sep 18. PMID: 39299475.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