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5
数十载玻切春秋,十二场文思激荡聚
玻切术之匠心,集眼科学之大成
2025年3月14日-15日,第十二回玻切大师汇于北京正式拉开序幕!盛于阳春,微风舒然,玻切大师共抵这场文思与智慧碰撞的盛宴,赏思想之盛放,闻实践之芬芳。在这里,大家不仅能尽兴地分享各自的真知灼见,更在彼此的启发下,憧憬着中国玻切领域更加辉煌的明天,让我们定格此刻,共谱一曲相得益彰的华彩乐章!
重磅开场 新启华章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 许迅教授致辞:
玻切手术发展到今天,在技术和理念上取得了如今的成就,实属来之不易。这不仅凝聚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爱尔康公司的大力支持。今晚这场玻切盛会,使我们对中国眼底病及眼底病外科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这个领域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北京眼科学会 魏文斌教授致辞:
玻切大师汇作为眼底病学组的重要平台,为玻切医生提供了情感交流与技艺切磋的机会,推动了中国玻璃体手术的进步。12年来,爱尔康与北京眼科学会合作,通过走近大师项目已培养了200多位玻切医生,为行业储备了后备力量。感谢爱尔康和各位大师的支持,期待未来玻切大师汇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成为眼科医生交流的温馨家园,并越办越好,为中国眼科事业贡献力量!
爱尔康中国手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 张健博士致辞:
第十二回玻切大师汇在北京举办意义非凡,是一个轮回,也是梦开始的地方。爱尔康扎根眼科30年,作为眼科领域的领跑者,我们始终关注医生和患者需求,通过持续创新提供更先进的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
追根溯源 大师开讲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志中教授回顾了从1967年至今,诸位眼科大师采用不同方法逐步认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的历程,过程很曲折,认识的进展通常与技术发展阶段并行,ICGA时代、ICGA-OCT 时代、多模影像时代接替行进。MNV起自脉络膜循环的理论亦激起大家的兴趣动力,两个枢纽理论在RPE-BL-BrM复合体的相遇,又宣告新认识阶段的开始,是什么异常分子在那里沉积而致病,已经开始进入眼底医生的视野。
匠心荣誉 见证榜样力量
走进第十二回玻切名人堂,由黎晓新教授、马志中教授和许迅教授共同担任颁奖嘉宾。“睛艺匠心奖”分别授予了戴虹教授和邢怡桥教授,“终身成就奖”授予了高汝龙教授和张军军教授。以表彰和肯定四位德艺双馨的玻切大师,在眼底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
围炉夜话 创新的力量
今年的玻切夜话,依然由卢海教授和陆方教授搭档主持,不一样的是,此番玻切夜话首次邀请了国际同道的参与,他们分别是全球玻璃体视网膜领域泰斗Steve Charles教授、美国肯塔基州视网膜协会的Miguel Busquets教授、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市视网膜基金会的Manish Nagpal教授,与黎晓新教授、马志中教授和吕林教授一起围而论道。目的是通过国内外思想和文化的碰撞来印证主题——Innovation,从而让中国医生有所思考和启发:如何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实现创新?怎么去理解创新这件事儿?
众所周知,Steve Charles教授作为全球玻切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榜样人物,是所有视网膜外科医生的偶像。他开发了大量视网膜外科医生使用的技术和设备,拥有众多创新技术专利,一生都在追求创新,为国际玻切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从Steve Charles教授精彩的演讲中,参会专家们深切感知到了他作为一名眼底医生,为什么一生都那么痴迷于技术创新?创新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说:“我不会每天用 Innovation来激励自己,去标榜创新,我只是不满足现状,作为一个眼底医生,我只是单纯地想去解决一个又一个临床问题,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而从与Manish Nagpal教授和Miguel Busquets教授的互动中,让我们再次领略到强者心态的核心是,他永远有解决问题的主动能力。
纵观中国玻切手术发展之路,黎晓新教授和马志中教授就像Steve Charles教授对于全世界玻切领域来说一样的存在。如黎教授所言:“创新这个话题很大,但当我们只聚焦于临床问题时,它就会变得非常具象化,一点点诊疗思维的突破、手术技术的改良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所以不能把Innovation太过于狭隘化,创新是方方面面的。”
马志中教授回顾自己的玻切生涯,他说道:“作为一名手术医生,要时刻保持一个不安分的大脑。Steve Charles教授的创新事迹让我们每个人印象深刻,刻骨铭心,他的存在和价值,对全球玻切技术的发展不可替代。但我们要思考的是,只有一个Steve Charles教授,我们不可能复制他的创新模式,所以,只有保持创新的思维,敢想敢做,才能踏出创新第一步。”
吕林教授作为在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治疗方面的引领者之一,他认为:“创新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驱动力,不用每天提醒自己去创新,着眼于解决临床问题,这是作为一名手术医生最原始的一个本分,也是作为一个创新型手术医生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质。”
后浪涛声 声声不息
前浪涛声依旧,后浪已然澎湃,后浪涛声环节由惠延年教授和姜燕荣教授共同主持。
江苏省人民医院袁松涛教授以病例为依托介绍了视网膜切开+自体RPE片层移植治疗视网膜下出血提升术后视功能的探索。袁教授总结到,自体RPE片层移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且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暨南大学附属东莞爱尔眼科医院王虎教授指出,PPV是治疗PDR的有效方法, 不当处理可能会对患者手术后的视力恢复产生不利影响或引起PVR等并发症。可通过术中诱导完全的玻璃体后脱离、充分止血(电凝或光凝)、充分的PRP,及术毕使用抗VEGF药物、地塞米松缓释剂、曲安奈德等措施对PVR进行有效的预防。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王树纲教授介绍了针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的新尝试——内界膜原位遮盖技术,该技术可以更好地保留MH患者术后视功能。如何使用内界膜原位遮盖技术,同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特别是大裂孔患者,值得进一步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许宇教授通过一例婴幼儿视网膜脱离的诊治历程分享到,对于小儿玻切手术要严格把握玻切指征、保持细心和耐心,术中双手剥膜可事半功倍,对于婴幼儿网脱患者不轻易做玻切,但也不要轻言放弃。
魏文斌教授、唐仕波教授、李筱荣教授针对4位优秀后浪的演讲,展开了热烈的点评讨论。后浪们站在玻切大师们的肩膀上,定能在玻切之路上越走越远!
此外,5位教授共同肯定了近几年爱尔康公司在玻切医生培训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玻切新势力、玻切驿站、走近大师玻切医生培训项目,收获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中国玻切领域来说,玻切医生的培训教育依然是刚需,“后浪的后浪在哪里”再度掀起话题高潮,2025年爱尔康全新打造的玻切学院,将在今年焕新启航,提供一个完整的闭环培训体系,以满足不同手术能力阶段学员的成长需求!
玻览筑锦绣 山河连瞳心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黎晓新教授致辞:
尽管本次大师汇从岁末推迟到春日重逢,但春天的温暖和新气象更契合我们的主题。我也欣喜地看到了更多年轻一代新生力量的参与,希望此次会议上大家可以充分讨论交流,让会议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为玻切领域发展贡献你们的智慧和力量!
爱尔康玻切业务全球负责人 Paul Hallen致辞:
第十二回玻切大师汇恰逢中国传统生肖轮回,意义非凡。在玻璃体视网膜领域三十余载,我见证了爱尔康优势产品的商业化,更见证了中国玻切领域从边缘走向前沿、从跟随升级引领、从沉默听众跃升为意见领袖的辉煌历程。作为全球眼科领域的先行者,爱尔康始终致力于学术卓越,将继续提供领先技术和产品,支持各位专家推动玻璃体视网膜外科创新发展!
王文吉教授追念演讲
王文吉教授是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领域的开拓者和耕耘者,为中国眼底病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曾培育了多位眼底病大家和一批又一批的各地学科带头人。
黎晓新教授深情地表达了对王文吉教授的深切哀思和崇高敬意,让在场的玻切大师们再次一起缅怀这位为中国眼底病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先驱。光明留人间,德馨昭日月;妙手济苍生,仁心万世传,敬爱的王文吉教授永远在我们心中!
第一章 小重山——复杂病例
会议主持:唐仕波教授 李筱荣教授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尚无指南或共识,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李涛教授建议,巨大瘤体(直径≥10mm,高度≥4mm)、合并广泛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以实现脉络膜血管瘤的解剖治愈。据临床观察,随访期间未出现瘤体/视网膜下液复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汪朝阳教授分享了两例眼科、影像科与病理科全力配合、争分夺秒为患者诊治眼肿瘤的案例,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协作(MDT)在复杂疾病诊疗中的核心价值。同时汪教授强调针对类似疑难病例的诊断,手术医生必须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和判断,不能仅凭单一的病理报告或检查结果给出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美霞教授通过一例双眼结晶样RP、双眼白内障、外斜视、双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诊疗历程,阐述了面对RP遇上RD的复杂情况时,如何选择治疗决策的思考。
北京协和医院于伟泓教授介绍,脉脱型网脱较为罕见,PVR发展迅速、术后容易增殖。术前激素使用(全身/局部),及早手术,手术开始时先放脉络膜上腔液体,术式以玻切术为主,周边的裂孔、脉脱不严重者可考虑外路手术,术中视网膜、脉络膜复位等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围绕四位专家的主旨演讲,5位讨论嘉宾:吕林教授、孙晓东教授、沈丽君教授、张文芳教授、邢怡桥教授,以及现场黎晓新教授、马志中教授和惠延年教授,都纷纷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而富有深度。每位专家的发言都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在场学者们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
第二章 别样红——创新技术
会议主持:卢海教授 林晓峰教授
美国肯塔基州视网膜协会Miguel Busquets教授围绕未来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发展趋势,聚焦爱尔康下一代全新玻切超乳一体机Unity VCS(注:尚未在中国上市),分享了他作为Unity VCS全球首批试用KOL的一些心得体会,该系统搭载了里程碑式的技术革新,为手术过程创造了接近生理状态的眼内压环境,它将重新定义何为更稳定、更精准、更高效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系统,值得所有眼底手术医生期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大卫教授以例为鉴,表示受流体力学的启迪,在眼底PPV手术中斜面玻切口正反向联合切割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效果。他的团队开展的研究确定了正反向联合切割技术在术后能确保长期的安全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并发症。
不同介质下的玻璃体手术有何不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吴荣瀚教授指出,BSS更接近房水成分,气体填充能稳定视网膜并提供更宽广的手术视野,全氟化碳液体(PFCL)可更清晰辨别玻璃体-液体界面,在硅油下膜剥离术和视网膜复位操作可能更易于进行。
眼弓蛔虫病是一种由线虫引起的眼部寄生虫感染,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丁小燕教授回顾了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玻璃体腔内植入物不同方案、PPV+巩膜硅压治疗弓蛔虫眼病患者的艰辛历程,这些方法疗效不尽如人意且并发症风险堪忧。因此丁教授采用PPV+视网膜脉络膜病灶切除,从根本上铲除病灶,长期观察效果令人满意。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姜春晖教授介绍了金钛纳I型人工视网膜为一种无源视网膜假体,基本感光单元由直径100nm的纳米线构成,长度大约为2.5 μm左右,密度可达108根/mm²,远高于人眼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密度(最高105个细胞/mm²)。基于各方验证,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接受金钛纳I型视网膜假体植入后,可能将恢复一定的视觉功能,如光感受功能。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胡博杰教授介绍了玻切手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BSS在治疗RVO-ME的相关临床研究。他表示,目前视网膜下BSS注射很多场景下已得到广泛应用,如:黄斑下出血置换,联合ILM剥除治疗难治性DME,治疗大黄斑裂孔,置换视网膜下滞留重水等。此外,胡教授建议在进行视网膜下注射的操作时,可以以iOCT作为辅助监测,避免针头接触并损伤到RPE层而引起色素上皮细胞结构及功能紊乱。
4位讨论嘉宾:戴虹教授、梁小玲教授、彭绍民教授、张明教授,以及现场彭晓燕教授、马志中教授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演讲中提到的创新技术实践、创新诊疗理念以及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和交流,整个讨论过程充满了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智慧光芒。
结语
相聚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第十二回玻切大师汇在热血澎湃的学术氛围中圆满收官!恰逢一场春雪,不期而至,也许是给予这场学术盛会最好的礼赞!在这场人文、思想与科技的交响曲中,那一个个清晰有力的脚印给了我们如今奋发向前的底气,前辈筚路蓝缕、踽踽独行,后辈传承创新、奋发向前。中国玻切大师们也将秉承医者仁心、时代责任与家国情怀,开启下一段玻切手术发展新征程!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