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治疗关键在于精准定位裂孔位置。Lincoff和Gieser教授提出的Lincoff规则基于裂孔与视网膜脱离形态的几何关系,通过四条经验性原则(如裂孔多位于脱离最高边缘1.5个钟点内)指导手术,至今仍是临床重要参考。然而,随着RRD病例复杂化(如多裂孔、合并增殖性病变),传统规则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AI技术正深刻改变医学诊断模式。随机森林算法作为机器学习的代表,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如年龄、晶状体状态、脱离范围)构建预测模型,已展现出超越单一指标的分析能力。第43届美国视网膜专家学会(ASRS 2025)年会上,来自West Coast Retina的Gaurav Shah教授团队通过一项涵盖超千例病例的研究,系统对比了Lincoff经典规则与AI算法在预测RRD视网膜裂孔位置中的效能,试图回答“在RRD裂孔定位中,经验智慧能否被数据智能超越”这一关键问题。
病例复杂性与模型优化,从单一裂孔到多因素整合的突破
为比较Lincoff规则与人工智能算法在预测RRD患眼视网膜裂孔位置中的准确性,研究纳入单术者完成的1055例原发性RRD患者(排除后极部裂孔、既往手术史等病例),最终1031例进入AI模型训练。所有病例均详细记录术前及术中的视网膜裂孔位置和脱离范围。AI模型采用随机森林架构,80%数据用于模型构建,20%用于测试。此外,为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研究还额外纳入了患者年龄、左右眼(考虑到裂孔位置可能存在的镜像对称性)、晶状体状态以及视网膜脱离范围等多维度数据信息。在对比对象方面,需明确指出Lincoff规则主要聚焦于单一视网膜裂孔的定位,而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涵盖了存在1~3个视网膜裂孔的复杂情况。在评估AI模型表现时,从多个指标进行了考量:
预测一致性(R2值):针对1个裂孔的情况,R2值为0.59;对于1~2个裂孔,R2值为0.54;而当涉及1~3个裂孔时,R2值降至0.50。
在误差范围(以预测偏差≤1钟点位为标准)方面,1个裂孔时准确率达70%,2个裂孔时为67%,3个裂孔时反而提升至80%。
在与Lincoff规则的吻合率对比中,规则1(视网膜颞上或鼻上脱离,裂孔位于视网膜脱离最高边界1.5钟点位内)的吻合率为79.3%;规则2(视网膜全脱离或横跨12点子午线的上方脱离,裂孔位于12点±1.5钟点位内)吻合率达84.8%;规则3(视网膜下方脱离,裂孔位于脱离较高一侧)吻合率最低,仅为30%;规则4(下方大泡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常位于水平线上方)吻合率为64.5%。
预测精准度提升,AI与传统规则的协同进化之路
该研究证实,AI模型在辅助定位RRD患眼的视网膜裂孔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在RRD裂孔定位中已具备与经典规则相当甚至超越的效能。AI模型对上方RRD的裂孔定位更为准确,尤其在与规则1、2、4相关的场景中表现出色;然而,对于下方RRD(规则3)的预测能力相对较弱。值得注意的是,AI并未完全取代Lincoff规则。在简单病例中,传统经验凭借其快速、无需复杂计算的特点,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未来,通过扩大数据集对AI模型进行训练,有望进一步提升其预测精度,使其在未来或许能够超越Lincoff规则的传统经验判断,为RRD诊疗带来更为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
标题:Lincoff v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Reappraisal of Lincoff's Rules for Finding the Retinal Tear
报告者:John Thompson MD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