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C中国之声丨赵博军教授:DR患者脉络膜厚度有何改变?又与视力变化有何关系?

  • 2020-07-28 16:32:00
  • 3951 Views

全球疫情形势虽依旧严峻,仍然无法阻挡眼科学者奋进精进的决心,2020世界眼科大会(WOC)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如约而至。在会议上,有诸多中国眼科学者的身影活跃在学术论坛,发出了来自中国的眼科强音。山东大学赵博军教授发表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脉络膜厚度的改变与视力变化的关系》讲题,介绍了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EDI-OCT)对脉络膜进行分层,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的改变及与视力变化的研究。

 
背景导读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的典型表现,既往研究通过眼底成像、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等深入探究了DR视网膜的形态变化。然而,由于技术所限,对脉络膜形态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增强深部成像的EDI-OCT能够通过平均成像、眼球追踪、高速扫描,低噪音等对脉络膜进行活体检测,填补了脉络膜影像学检查的技术空白。
 
利用EDI-OCT对脉络膜进行分层
 
脉络膜全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外侧至脉络膜-巩膜内边界
 
脉络膜内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外侧至脉络膜大血管层(Haller‘s layer)起点处
 
脉络膜外层:脉络膜大血管层(Haller‘s layer)起点处至脉络膜-巩膜内边界
 
研究目的
 
利用EDI-OCT检测健康人和DR患者脉络膜层的图像,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外层及内层(Sattler’s layer+Choriocapillaris)厚度变化,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自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的DR患者共71名,DR合并ME患者44名(69眼),DR不合并ME患者46名(67眼),健康人50名(64眼),应用EDI-OCT对黄斑区进行检查。
 
研究结果
 
无论是否合并ME,DR患者脉络膜全层厚度、脉络膜内层和外层厚度均较正常人降低(P<0.05)。
 
合并/不合并ME的患者脉络膜内层厚度无明显差异(P=0.241),合并ME的患者脉络膜全层厚度较不合并ME的患者降低(P<0.05),脉络膜外层厚度也明显降低(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BCVA(logMAR)与脉络膜全层,内层及外层厚度均呈负相关。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R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与脉络膜全层及外层厚度呈负相关。
 
分析与讨论
 
DR患者脉络膜厚度减低,主要可能的途径为血糖升高破坏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循环障碍,血流量降低,从而导致其厚度降低。其次,血糖升高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兴奋,使脉络膜血管收缩,导致厚度减低。黄斑中心凹下的视网膜厚度随脉络膜厚度减低而增加,可能是由于脉络膜循环维持视网膜外层的正常代谢,而脉络膜循环障碍导致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的异常,继发黄斑水肿,视网膜厚度增加。
 
DR患者视力随脉络膜厚度减少而降低,可能的病理机制为脉络膜厚度变薄,毛细血管退化导致视网膜缺氧,诱导VEGF增多,BRB破坏,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受损导致RPE代谢产物降解不充分,聚集在Bruch‘s膜,损伤视力。
 
研究结论
 
EDI-OCT的应用,使脉络膜全层可见,并使脉络膜厚度测量成为可能,这为研究多种眼底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DR患者随脉络膜厚度减少视力下降,因此,DR患者脉络膜厚度降低可作为DR进展程度的一个指标。
 
专家简介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