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终盘点丨眼免疫学组工作总结:抗新冠奋楫笃行,不忘初心踔厉奋发

  • 2021-02-01 10:57:00
  • 1056 Views

吴欣怡教授

眼免疫学组组长
图片
 
2020年眼免疫学组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并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拓展临床和基础研究、推动学科标准化建设,促进本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推动眼免疫性疾病规范化诊疗,为提高中国眼免疫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不断努力。
 
2020年疫情期间诊疗新思路、新形势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医务人员为战胜新冠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眼免疫学组全体成员积极响应所在医院号召,踊跃参与抗击新冠肺炎工作,同时努力发挥眼免疫专业排头兵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线上义诊,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方石峰团队在Acta Ophthalmologica 发表文章《Precautions in ophthalmic practice in a hospital with the risk of COVID-19: experience from China》。
 
新冠疫情使眼科诊疗模式及学术交流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上诊疗及线上学术交流等新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加强互联网医疗建设及提高线上服务水准需要逐步探索提升,常态化防控形势下临床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提升诊疗技术新模式等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学术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培增教授团队系统评估了IL23/IL17通路在VKH病、Behcet病、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葡萄膜炎等常见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及临床价值,拓展了葡萄膜炎免疫应答的认识,为葡萄膜炎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科学线索(Prog Retin Eye Res. 2020)。
 
杨培增教授团队基于15373例队列样本调查了中国人群葡萄膜炎与全身疾病及气候因素的关联,发现近1/3葡萄膜炎患者伴有全身疾病,最常见的类型是VKH病、Behcet病、强直性脊柱炎和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结合12721例葡萄膜炎病例数据与地表气候数据分析,发现月温度每升高1°C,每千人中大约多出现2例葡萄膜炎患者,且存在明显的滞后累积效应,其中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效应最强。且根据年龄和性别分层研究发现男性和20至50岁的人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更大。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提示,随着全球变暖,中国的葡萄膜炎病例可能会增加(Br J Ophthalmol. 2020; 315960.Br J Ophthalmol. 2020; 317007.)。
 
山东大学吴欣怡带领团队在角膜真菌感染免疫调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发现烟曲霉菌刺激DCs可分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烟曲霉菌角膜炎中Th17型炎症反应(IOVS 2020)。创新性揭示了cGAS-STING信号通路在真菌性角膜炎中被激活, 敲低cGAS可以降低烟曲霉诱导的HCECs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FN-β)的产生。靶向抑制该通路可能有助于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 2020)。此外,还发现TSLP在真菌感染早期发挥抗感染作用,晚期则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故调控TSLP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 )。
 
中山眼科中心迟玮教授团队首次对VKH综合征患者的单核细胞进行精细的单核细胞分群,发现了两群未报道过的新单核细胞亚群,并将其命名为pro-inflammatory-和HLA-单核细胞亚群,并确证pro-inflammatory单核细胞亚群具有重要的致病作用。还发现pro-inflammatory亚群特异性表达的泛素样蛋白ISG15是对VKH综合征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性分子标志物,在VKH活动期患者中特异性表达;相较于OCT、FFA等临床检查方法,ISG15更精准的预测治疗后体内的免疫炎症活动程度,精准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PNAS, 2020)。迟玮教授团队构建了小鼠和人角膜上皮细胞的干眼模型模拟干燥和高渗压力诱导的干眼,揭示了干眼角膜上皮细胞免疫炎症损伤的关键机制,为干眼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治疗策略(Ocul Surf. 2020.)。首次报道了视网膜缺血损伤激活小胶质细胞caspase-8 信号活化,同时揭示了caspase-8可以诱导新型Nod样受体(NLRs)——NLRP12 和NLRC4活化。为治疗视网膜缺血引起的不可逆视力损害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靶点(Mol Neurodeger. 2020.)。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张晓敏教授团队研究VKH患者血浆外泌体蛋白质组学改变,发现VKH患者血浆外泌体含有多种与炎症程度相关的蛋白质成分,有助于VKH病理机制研究。其中碳酸酐酶2和RAS相关蛋白Rap-1b的含量与炎症活动度高度相关,可以作为VKH的生物标志物(Curr Mol Med. 2020)。张晓敏团队还研究了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和机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视网膜下注射,可以减轻组织炎症和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促进视网膜修复。(Exp Eye Res. 2020;World J Stem Cells. 2020)。此外,其团队研究了光遗传学技术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应用,为眼部疾病的治疗拓展了新方法(Oncogene, 2020)。还报道了一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侵犯葡萄膜组织的病理(Ocul Immunol Inflamm. 2020)。
 
获得成果和荣誉
 
杨培增教授、吴欣怡教授、迟玮教授、张晓敏教授及陆培荣教授均入选全国眼科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其中杨培增教授名列榜首。
 
杨培增教授荣获重庆市英才奖;独自完成大型英文葡萄膜炎专著,是中国眼科医生第一次向世界系统介绍葡萄膜炎的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对临床医生进行葡萄膜炎诊断治疗及其研究有指导价值。
 
吴欣怡教授 由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优秀专业基地主任”荣誉称号。
 
张美芬教授获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专家会员。
 
陶勇教授获中国医师奖。
 
张晓敏教授获2020年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及2020年第十四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优秀眼科医师称号。
 
学组总结:注重与神经眼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2020年眼免疫学组在吴欣怡教授的领导和杨培增教授的指导以及全体委员共同努力下,成功组织了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眼免疫学专场会议,圆满召开了第11届学术会议,进一步提升了眼免疫学组的国内外影响力。
 
1.第二十五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于2020年11月20~22号在厦门圆满召开。本次大会眼免疫学组共举办5个学术单元专题会场、3个继续教育单元专场,包含43个专题发言、15个继续教育讲座、17个论文发言。会议通过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继续教育等形式充分展示眼免疫葡萄膜炎相关国内外最新学术研究进展,对葡萄膜炎和眼免疫相关诊疗新技术及科研新进展进行交流和学术演讲,并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多学科交叉讨论,从而为眼科同道搭建分享学科最新诊疗技术及研究成果的平台,推进我国眼免疫学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2.2年一次的中华医学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第11届学术会议于2020年9月19日在线上隆重召开。会议荣幸邀请到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现任、候任、前任主任委员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就眼免疫相关疾病的最新诊疗技术、诊疗方法及学术前沿进展做精彩学术讲座。会议立足临床热点、内容精彩纷呈,涉及眼免疫学与不同学科交叉,参会人数达万人,为全国眼科同道奉献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圆满完成中华医学会的任务。
 
人体免疫是一个整体系统,眼免疫性疾病涉及多学科、多系统,学组在专业发展、学术交流中注重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对疾病的系统认识。吴欣怡教授强调本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疑难复杂病例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眼免疫医师加强交叉学习,熟悉交叉学科疾病特征,排除全身疾病隐患,对患者进行准确、及时的诊疗、指导和干预。
 
明年规划
 
展望2021,眼免疫学组将在中华医学会和眼科分会的领导下继续全力支持学会工作,积极参与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免疫学会议和继续教育活动,组织国际和国内眼免疫相关专题会议和继续教育活动,努力提升我国眼免疫学诊疗水准,积极组织学组成员为中华眼科系列杂志投稿,并努力推动我国眼免疫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