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进教授专访:相聚首届北京同仁眼科创新盛会,共赴“协同创新 百年精诚”光明之约

  • 2025-05-24 20:38:00
  • 27 Views

编者按:2025年4月25~ 26日,首届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创新发展大会暨华夏眼科论坛在京华大地盛大举行。本次大会精准锚定眼科前沿领域,以“协同创新 百年精诚”作为核心引领理念,深入探讨眼科技术革新突破、医工融合创新发展、多学科诊疗模式优化升级等关键议题。会议现场,众多眼科专家汇聚于此,学术交流氛围热烈而浓厚,各方观点激烈碰撞、智慧火花不断迸发。《国际眼科时讯》围绕大会亮点、行业发展趋势等核心议题,对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袁进教授展开深度采访,以期探寻眼科发展新径。


《国际眼科时讯》:在眼科医疗技术迅猛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本次会议以“协同创新 百年精诚”为主题,您能否简要阐述下这个主题的由来?

袁进教授:北京同仁医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成立的眼科专业机构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886年,彼时,来自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的兰大夫、卫大夫携手创立了眼科诊所。历经139年的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明年北京同仁医院即将迎来140周年华诞。在这百余年的发展征程中,北京同仁医院始终坚守初心,凭借精湛的临床医术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为眼病患者筑牢眼健康屏障,提供优质可靠的医疗保障。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守,铸就了北京同仁医院“精诚勤和”的院训精神。

岁月流转,北京同仁医院已从最初单一专注眼科的专科医院,发展成为如今以眼科和耳鼻咽喉科两大重点学科为引领的综合性大型三级甲等研究型医院。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北京同仁医院不仅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底蕴,也深刻认识到眼病与全身性疾病的紧密联系。随着医学发展,这种学科交叉与协同关系愈发凸显。如今,面对诸多疑难复杂眼病病例以及伴有全身性疾病的眼病患者诊疗挑战,北京同仁医院积极推行联合诊疗模式,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形成了紧密协作的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学科交叉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以细胞分子研究、动物实验验证、临床实践应用为脉络的传统医学模式,已逐步迈向新医学时代。新医学以人工智能、5G传感技术、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前沿科技为核心,开创了全新的医学模式。新医学尤为强调医工融合、协同创新。北京同仁医院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学科前沿发展,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医学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致力于开展跨专业的医工融合研究,力求在诊疗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从而更优质地服务于广大眼病患者。这也是本次大会以“协同创新 百年精诚”为主题的由来。

《国际眼科时讯》:北京同仁医院在眼科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领先地位,此次牵头举办大会对于传承和弘扬“百年精诚”理念有着怎样的意义?

袁进教授:北京同仁医院“精诚勤和”的院训中,“精”是对专业精益求精,“诚”是对事业永不止步的追求和对患者高度负责。基于这份热爱与责任感,我们持续关注患者需求,紧跟学科发展潮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临床与研究工作。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学科平台,以此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针对不同研究类型,我们积极寻求与跨专业研究机构及创新型眼科企业的交叉协同,明确分工、协同推进,期望未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构建聚焦且有组织的科研与高质量临床发展新范式。北京同仁眼科也将在这条征程上不懈努力、奋勇实践、笃志前行。


《国际眼科时讯》:近年来,角膜移植技术取得了哪些显著的进展?这些进展为角膜盲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哪些改变?

袁进教授:角膜是清晰视觉获得的前提与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透明性降低,可能引发角膜盲这一严重致盲性眼病。在我国,角膜盲已成为第二位致盲性眼病,而角膜移植手术则是恢复患者角膜结构与功能、实现复明的重要治疗方式。

角膜移植手术历经百年发展,技术不断革新。从早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板层角膜移植,到如今基于成分移植理念的精准手术方式,角膜移植手术已实现了质的飞跃。成分移植理念强调根据患者角膜病变部位的不同,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例如,病变仅累及角膜浅层,常规板层角膜移植术即可有效切除病变组织;病变深及角膜基质深层,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则能精准暴露后弹力层,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同时兼顾良好的光学效果;病变累及角膜全层,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则是最佳选择。此外,针对因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导致的角膜水肿,角膜内皮移植术(包括DSEK、DMEK等术式)可精准置换内皮功能,为患者带来复明希望。

成分移植理念的提出与角膜移植技术的进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角膜移植手术的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飞秒激光、负压环钻、术中OCT等先进设备的引入,更是让角膜移植手术的操作更加精准、可预测且标准化。角膜移植手术的迅猛发展,无疑为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展望未来,进一步推广角膜移植手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对于提升我国角膜盲患者的复明率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眼科时讯》:角膜移植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技术和方法有望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袁进教授:角膜移植领域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我国角膜供体材料匮乏的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那么,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呢?借助材料学与组织工程学的最新成果,生物角膜的构建为解决供体短缺问题带来了新的曙光。目前,猪角膜脱细胞基质已成功应用于临床,为角膜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此外,基于胶原蛋白的胶原基角膜、3D打印角膜等创新技术也正逐步迈入临床应用阶段,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细胞移植技术作为角膜移植领域的新兴分支,正日益受到关注。与成分移植侧重于角膜结构性损害的重建不同,细胞移植主要针对细胞功能丧失的情况。我们团队与欧阳宏教授联合开展的基质干细胞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研究,便是在这一领域的积极探索。此外,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角膜内皮功能障碍患者带来了希望。展望未来,细胞移植与成分移植的有机结合,有望为角膜疾病患者构建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体系。
在角膜移植技术层面,优化与改良同样势在必行。传统角膜移植手术依赖缝线固定角膜植片,但缝线可能引发散光、新生血管形成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影响手术远期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生物粘合剂应运而生。目前,包括我们团队在内的多个研究团队正致力于生物粘合剂的研发与应用,力求通过生物粘合剂实现角膜植片的无缝线固定,推动角膜移植手术进入“无缝线时代”,从而进一步优化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历经百年发展,角膜移植领域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正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未来,随着角膜供体构建、细胞移植及创新移植技术的持续发展,角膜疾病患者将拥有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