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O 中国之声丨细胞外组蛋白是视网膜疾病的成因之一?抑郁患者视网膜厚度变薄?

  • 2022-05-02 16:23:00
  • 4235 Views

 编者按:一年一度国际盛会ARVO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2022年5月1日召开,本次年度会议的主题是如何通过跨学科团队之间的协作和自由分享想法来克服视觉科学领域的巨大挑战,以帮助眼底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了解领域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眼科调查结果以及正在进行的视力研究,熟悉眼睛和视觉科学研究人员和从业者使用的新模型和方法,讨论眼睛和视觉研究和/或实践的未来进展。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眼科领域逐渐崛起,走向国际舞台,力争走在国际前沿。此次ARVO 2022会议中,我国研究人员报道了多种眼底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供大家交流学习。

 
细胞外组蛋白的毒性作用及其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Moying Wang学者与其他研究人员共同检测了各种视网膜疾病患者玻璃体腔中释放的组蛋白,并利用视网膜变性小鼠模型确定其作用和活性。研究人员在玻璃体切除术中采集患者的玻璃体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组蛋白浓度,通过敲除nr2e3基因建立视网膜变性小鼠疾病模型,用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小鼠视网膜中释放的细胞外组蛋白。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视网膜下注射和玻璃体内注射将抗组蛋白送入nr2e3基因敲除小鼠的视网膜。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摄影、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ERG检查用于跟踪随时间变化的形态学变化。
 
研究人员在不同视网膜疾病患者的玻璃体腔中都检测到释放的组蛋白。在nr2e3基因敲除小鼠的视网膜中,也观察到组蛋白从死亡的光感受器细胞的细胞核释放,作为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分子发挥作用。有趣的是,nr2e3基因敲除小鼠的典型病变通常在出生后12天出现,但释放的组蛋白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比病变出现得更早。此外,小胶质细胞也通过细胞外突触释放组蛋白。在出生后14天的小鼠中,通过视网膜下注射和玻璃体内注射抗组蛋白治疗后,通过眼底摄影和OCT追踪,发现注射后1个月治疗眼的病变数量明显少于未治疗对照眼。
 
图片
小鼠组蛋白染色结果
 
图片
治疗后一个月两组小鼠的眼底变化
 
小结:研究结果表明,患有视网膜疾病的视网膜可以释放组蛋白,细胞外组蛋白可能作为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分子,诱导促炎症过程,从而导致组织毒性。
 
黄斑视网膜层厚度与抑郁症的关系
 
吉林财经大学的Hui Wang学者和莱比锡大学等多个中外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基于人群、年龄和性别分层的相关性研究,探究视网膜厚度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人员选择眼部正常抑郁患者和正常人接受黄斑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并将其分为10个视网膜层(图1A)。并将各视网膜层的厚度情况与抑郁情况开展相关性分析。首先,将参与者报告的抑郁终生诊断作为回归结果,将视网膜层厚与年龄作为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之后,使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状,开展视网膜层厚度和CES-D评分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研究纳入6471名参与者中11124只眼(平均年龄:55.5岁,53.1%为女性)。报告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的参与者(n=705)的CES-D得分显著较高。关于目前的抑郁状态,图2中的热图显示了CES-D和十层中每层厚度之间的部分(年龄调整后)相关性。除IZ和RPE层外,每个视网膜层都有显著的相关性,更高的抑郁分数与更广泛区域的视网膜变薄有关。
 

图片

视网膜的十层
图片
近期抑郁状态和各层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
 
小结:10层视网膜中有8层出现黄斑厚度与现有的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既往医师诊断的抑郁与视网膜厚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对眼底疾病的病理生理不断深入挖掘,以找到更好的疾病治疗方案和干预靶点。相信随着对眼底疾病的认知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眼底疾病可以被治愈。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