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节丨陈有信教授访谈:苍生大医,何以为之?

  • 2024-03-30 12:00:00
  • 131 Views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思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走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大医精诚》篇


从古至今,医生都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也是一个令人敬重的职业。他们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用忘我的精神守护健康与生命。一名合格的好医生是如何炼成的?成为苍生大医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境界,需要付诸多少努力和奉献?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这其中的艰辛和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2024年3月30日,恰逢第182个国际医师节。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特邀请德艺双馨“2023人民好医生年度人物”获奖者之一、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从择业、就业,到坚守与成就大业,分享了自己从医、为医路上的点点滴滴与深度思考。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虽然并非打小就有学医的志向和解决百姓疾苦的崇高理想,但在孩提时代,医学之于老百姓的重要深深印刻在我心中”。追忆起从医的缘由,陈教授向我们娓娓道来。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很多地区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缺医少药的局面使很多乡亲们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救治,小病拖成大病、造成死亡的结局,这种现象给年幼的他留下深刻印象。12岁那年,才50不到的母亲因患食道癌而又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去世,对他幼小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冲击。然而彼时虽深感病魔之恶,但也并没有促使他坚定学医。

“青年时期我的愿望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志在科技报国。但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阴差阳错报入医科大学,从此踏上学医的道路”。虽然并非出于本意,但被医科大学录取后,家人们特别高兴。从古至今,人们都对救死扶伤的医生特别尊崇。回忆小时候,医疗状况艰难,乡医被乡亲们尊称为先生,背着小药箱走村入户给人看病行医,到哪一家为患者救治,都会受到特别的尊敬和热情的招待。家人们认为做能看病治病的“先生”,很实惠,也很有前途。从此,陈有信教授便一步步走上学医、为医的道路。


初入杏林

     步入医学殿堂之初,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并没有真正理解作为医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要求。在后续漫长的医学生涯中,才慢慢领悟到其中深意。

医学之路既是解密生命之路,也是感悟生命之路。

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学伦理学、白求恩精神是医学生必修的第一课,这些精神食粮指引大家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从医为医的根本。

医学之路道阻且长,要步履坚实,更要根基固实。

埋头苦钻解剖学、生理生化等学科的画面尤历历在目,虽然晦涩难懂,但这些基础知识为医学的万丈高楼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医学之路重在实践。

随着临床实践的开启,与患者密切接触后,初出茅庐的陈教授才深切了解到患者的疾苦,开始真正领会到医学基础知识的奥义。这是与啃书本、游题海完全不一样的体会,是一个医生实现成长的巨大转折点。

医学之路任重道远,须信念坚定、须持续精进。

伴随着这种成长,在亲自参与到管理患者、检查并治疗患者时,他才慢慢体会到医学的神圣,才能理解医学这个职业对解除患者痛苦的重要性,也才更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陈教授学习钻研的欲望与动力更加强烈,一面从老前辈那里汲取经验,一面加大看书学习钻研文献的力度,同时加强实践与理论结合、学习与思考配合,全面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立志成为一个对患者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好医生。


每追忆及此,陈教授都感慨万千。从懵懂无知到知名眼科专家,陈教授逐渐体会到,医学领域充满着挑战、充满着风险,但更多的是充满高尚、温情和感动。一个个患者满意的微笑,一次次患者视力的提升,促使他无怨无悔地投入到眼科事业中,在这条道路上心无旁骛,为除人类之疾苦、为护人类之光明不懈奋斗。


苍生大医

要做什么样的医生?要持有什么样的目标与信念?这是值得每一个医生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医生们掌握着科学前沿的医疗理论,医院拥有着先进创新的医疗设备,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慕名前来,很多疑难杂症在这里找到了解决方案,使患者步入了光明人生。

然而孩提时代,基层群众因为缺医少药而落下病根甚至丧失生命的情景时常浮现在陈有信教授脑海。即便在现代,大城市的就医条件非常便捷,但在基层地区仍有很多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医疗水平的差距依然很明显,还有大量患者尚得不到有效救治,面临视觉损伤和失明的风险。

“这些患者又如何得以获得高质量的救治?”医疗差距的现实困境时时萦绕他心。

“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医生,我读大学基本上家里没有什么负担,应该说是国家培养了我,人民培养了我。拿着国家的俸禄,享受着人民给予的一切,理所当然我要把自己学到的一技之长用来服务于人民。因此我们不光要做好医生,更要做人民的好医生,这更要求以大医精诚为准则,仁心仁术,淡泊名利,一心为民”。

以此为志,陈有信教授为做得更好而坚持不懈努力,这一切付出也被大众尽收眼底。在年初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人文》杂志社、人民好医生组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人民好医生评选中,陈有信教授荣获德艺双馨“2023人民好医生年度人物”。一颗无私为民的赤子之心,使他深受广大患者和业界医生的肯定和爱戴。

成为人民好医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提及此,陈有信教授将自己的理解和秉承的信念一一道来。

成为人民好医生,必须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自觉自愿地为这个职业奋斗终生,这是每个医生必备的品格。

成为人民好医生,必须深谙医道,有一身过硬的医学本领,揽这个瓷器活,须得练好自己的金刚钻,对患者负责,对生命和光明负责。

成为人民好医生,必须有自主创新、做好排头兵的意识。人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个体、不同疾病,甚至同一疾病的不同个体,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一味地遵从指南、共识看病不可取,毕竟人种、国情、医疗条件不同,要多思考总结归纳,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见解和解决方案,并且无私分享予同道,惠及更多患者,是为大医也。

成为人民好医生,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个人的事业发展相结合,毫无保留地献身医学、服务人民。虽年近花甲,但陈有信教授从未停止过学习,一直与时俱进,带领团队在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眼科疑难疾病PCV等方面不懈探索,将科技日新发展之下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新药物快速转化并服务于临床。去年,陈有信教授坐镇北京协和医院,通过5G远程医疗系统,为相距37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眼底激光手术。基层地区的患者不必远行、不必跨区也可得到大医院、大专家的优质诊疗,实是惠民利民的大好事。

谈及获奖感言,陈教授坦言,“就我个人而言,无比珍视这个荣誉。人民好医生是一个沉甸甸的称号,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称号,这个称号前面的‘人民’二字,有千钧之重。作为一个资深的眼科专家,获此殊荣既感鼓舞欣慰,又觉诚惶诚恐。时时自省,获得这个称号自己是否合格?是否还有很多做得不足之处?”陈教授认为,获得人民好医生的称号,这既是鼓励,又是鞭策。要无愧于这个称号,就要向做得更好的同志学习,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来激励自己前进;要无愧于这个称号,就要不忘初心,继续学习探索,发掘更多有利于患者和人民的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法。他以此为勉、为束,丝毫不敢懈怠,唯恐辜负人民的信任和嘱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医是为什么?入党要干什么?自己的初心是什么?作为一名资深眼科专家,更作为一名老党员,陈有信教授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经常拿这些问题来提醒自己。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医学对医生的要求是完全一样的”。陈教授指出,作为党员,更应该做先锋模范,起带头作用。他时刻谨记,并时常告诫学生:要端正为人民服务的心态,要真正热爱患者,义无反顾地救死扶伤,这样的话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极具变革性、挑战性和突破性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陈教授坚定地表示,作为眼科医生,除了临床本职工作,他还将继续致力于学术科研、技术创新、传帮带教,为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培育人才;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坚定地跟着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目标,拿出自己十二分的力量,埋头苦干,做出更突出的成就和更多的贡献。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要保持脚踏实地的心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更高的顶峰,实现光明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希望。道阻且长,行则必至”!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