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3日-6日,第40届亚太眼科学会(APAO 2025)在印度新德里盛大启幕。会议现场群贤毕至,学术氛围浓厚。来自世界各地的眼科专家跨越山海,齐聚于此,共同开启这场眼科学术盛宴。自2021年起,亚太眼科科学院设立了极具分量的“创新者大奖”,该奖项每年在全球评选出一位在眼科及视觉科学有突破性研究和重大贡献的眼科教授。本届APAO大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所长林顺潮(Dennis S.C. Lam)教授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力,荣耀当选为本届AAPPO创新者大奖的获得者。在大会的主旨演讲环节,林顺潮教授以全球化视野和丰富的产学研医实践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关于生物医药创新最新趋势的深度剖析。
人工智能赋能药物研发革命
药物研发的第一步,是精准锁定对疾病至关重要的蛋白靶点。过去半个多世纪,全球科研人员仅解析了约20万个蛋白三维结构,远无法满足新药开发的庞大需求。如今,人工智能与高通量计算的应用,使蛋白结构解析数量在极短时间内突破2亿,并且相关数据实现开源共享。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筛选已成为行业主流。林顺潮教授指出,这一变革不仅极大降低了新药开发门槛,还让更多团队能利用大数据资源,快速定位潜在治疗靶点和分子。人工智能的引入让新药开发效率和命中率都得到显著提升,推动药物研发迈入前所未有的高效、智能和可持续阶段。
药物开发的完整链路——从创意到临床
林顺潮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梳理了新药从最初的科学构想到最终上市经历的每一个核心环节:
1.创意与专利保护:新药研发始于独特的科学创意,通过及早申请专利保护,研发团队能为创新成果构筑壁垒,确保未来权益。
2.临床前研究:包括体外(细胞)及体内(小动物、大动物)实验,系统验证候选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后续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3.工艺化与质量控制(CMC):项目需按GMP标准完成规模化生产优化,保证每一批产品的纯度、一致性与可追溯性。林顺潮教授指出,CMC阶段的分子修饰及质量管理已成为全球创新药企核心竞争力之一。
4.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临床前研究,例如毒性、代谢及药代动力学(PK)研究,需要在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实验室中进行。
5.临床试验:新药需通过一期(安全性)、二期(有效性)、三期(大规模验证)临床试验,在监管部门审查后方可获批上市。
6.新药申请(NDA)。
7.上市后研究(IV期):持续跟踪药物应用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更大范围推广和二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图1.药物诞生是从科学到产业的长征
林顺潮教授强调,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任何管理或技术失误,都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影响患者安全。面向未来,高水平的全链条管控与产业协同,将成为医药创新成功变现的关键。
创新突破案例,重塑医药未来
一、青光眼治疗新范式:PBA滴眼液的研究与转化
苯丁酸(PBA)过去是FDA批准用于尿素循环障碍的静脉注射药物。香港中文大学Prof. Calvin Pang 和Prof. Gary Yam团队率先发现,PBA可修复肌球蛋白基因突变,提升小梁网细胞存活率,对肌球蛋白突变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具有潜在治疗价值。这类患者虽然只占2%~4%,林顺潮教授团队进一步假设,PBA在非突变型POAG中同样有效,有望辐射更广人群。林顺潮教授团队将PBA制成滴眼液,剂量仅为静脉使用的万分之一,动物实验(激素诱导兔模型)证实,PBA滴眼液可显著缓解小梁网细胞损伤,降低房水流出阻力,最大降眼压幅度高达75%,安全性表现优秀。这一系列成果为青光眼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林顺潮教授亦坦言,临床转化仍需进一步优化给药方案,提升依从性,推动成果高质量落地。
图2.与仅使用激素眼药水处理的眼睛相比,PBA处理的眼睛小梁网细胞细胞密度高出38%
二、新机制助力眼底病治疗
1.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TPI)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主要依赖抗VEGF类药物治疗,但这类药物需要频繁眼内注射,患者体验较差,且易出现不良反应。为此,科学家们正积极开发创新药物。TPI属于小分子药物,可制成滴眼液进行局部给药。它通过抑制细胞微管聚合,使异常新生血管细胞生长受阻并诱导其凋亡,与抗VEGF机制互补,有望实现协同治疗。林顺潮教授与合作团队对TPI分子结构进行了优化,包括去除羧酸酯基团以增强代谢稳定性,并增加甲基和氟取代基以提升结合能力和脂溶性,这些改良为开发更安全、高效的滴眼液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3.VEGF与TPI的作用机制
2.PEG-精氨酸酶(PEG-Arginase)的突破
精氨酸酶能通过耗竭精氨酸杀伤肿瘤细胞。经PEG修饰后,半衰期延长的Arginase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模型中,显著减轻炎症、修复血管并保护神经元功能。技术难题在于聚乙二醇化后,异构体混杂影响一致性。香港理工大学团队通过定点定向修饰(从氮原子调整为硫醇基团),仅产一种同分异构体,大幅提高工艺可控性和安全性,彰显CMC全流程管控的战略意义。
图4.羟氨基酸丝氨酸(Serine)替换,实现定点聚乙二醇化(pegylation)
3.地图样萎缩(GA)适配体新药开发
针对萎缩型AMD治疗空白,林顺潮教授正与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谭蔚泓院士以及团队合作,开发中国首个GA适配体药物。新一代适配体分子活性已超现有国际同类药物,随着持续结构优化,有望为全球患者提供更有效、可及的创新疗法。
三、口服药物平台——Encequidar跨越生物利用度天花板
许多传统抗癌或慢病药物(如紫杉醇、小檗碱)因P-糖蛋白(P-gp)天然屏障的“主动外排”作用,口服时吸收率极低,只能采用注射方式,极大制约了患者体验。为此,林顺潮教授团队引进并开发了一种新型、不被吸收的高效P-gp抑制剂 Encequidar。通过靶向抑制肠道P-gp,紫杉醇等药物的口服吸收率、生物利用度大幅提升。这一技术对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推动意义。该项目源自Athenex公司,投巨资推进至三期临床,曾被视为“重磅新药”。但因第三期临床并没有包含美国患者及少数病人出现白血球严重偏低的情况,FDA要求补充新三期,Athenex未能承受追加成本而破产。项目被林顺潮教授团队收购后,历经新一轮融资,目前正依照FDA要求在美国本土启动补充临床试验。口服紫杉醇平台一旦获批,有望大幅提升治疗便捷性、降低医疗负担,并为化疗药物开发带来深远变革。Encequidar平台本身还能用于提升中药活性成分例如Berberine 黄连素的吸收率。以黄连素为例,传统大剂量口服难以吸收且易致副作用,而创新口服平台可将其吸收效率提升百倍以上,有望拓展至治疗高胆固醇、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等多领域。多位美国权威专家均高度评价该技术平台的前景,林顺潮教授推动该创新也受到国际学界和产业界的热烈反响。
小结:新药开发是一场持续的创新之旅,每一个新分子的问世都可能重塑临床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纵观业界发展,基础科学发现与临床需求的结合,借助人工智能、CMC管控与跨领域协作,为生命科学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融合产、学、研、医全链条、面向全球化创新生态,这是把握行业未来、造福广大患者的必由之路。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