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正朝着精准化、个性化与功能恢复最大化的方向迅猛发展,手术技术的革新不断推动着术后视觉质量提升的新高度。然而,围手术期的药物管理作为保障手术成功与优化术后效果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眼科界深入探索与研讨的焦点话题。在第二十五届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术会议(CSCRS 2025)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齐虹教授聚焦屈光性白内障围手术期的药物管理,系统梳理了防感染、抗炎症、控干眼三大核心策略。其团队结合大量临床数据与最新专家共识,提出覆盖术前、术中、术后的个性化用药方案,为提升术后视觉质量提供了清晰路径与实践依据。
白内障手术迈入“优质视觉时代”,围手术期管理理念同步优化
随着白内障手术由“复明时代”步入“优质视觉时代”,临床关注的重点也从单纯改善视力,转向术后视觉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全面提升。齐虹教授指出,围手术期药物管理应贯穿术前、术中与术后,做到有序衔接、精准施策,使患者获得更稳定、更满意的视觉质量。
围手术期抗感染管理
眼科手术后发生的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虽属少见,但一旦发生,常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既往研究表明,在各种眼科手术中,白内障手术相关的眼内炎发生率最高,尤其在基层或中小型眼科机构。对此,齐虹教授指出,围手术期抗感染管理必须细化,从术前、术中到术后多个环节协同发力,构建闭环防护体系。术前应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滴眼液控制眼部定植菌群;术中充分消毒结膜囊,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滴眼液,特别是在高风险患者中,进一步强化感染防控。此外,齐虹教授提到,考虑到眼部细菌谱及其耐药性的不断变化,抗菌药物的选择也需及时调整,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围手术期抗炎管理
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其直接损害患者的视觉质量,降低满意度。既往研究指出,术后2周内是急性炎症的高发期,需进行快速有效的控制。
齐虹教授指出,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目前白内障围手术期眼部主要抗炎药物,两者联合可进一步增强疗效,并减少副作用。具体药物选择应综合患者的眼部情况与全身情况进行个性化考量。
围手术期控干眼管理
干眼是白内障手术患者中常见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既往研究表明,超过50%白内障患者术前即合并干眼,白内障术后出现干眼发病率达37.4%。其影响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有效性、准确性、安全性,降低患者满意度。
齐虹教授指出,围手术期应重视干眼的识别与管理。术前应常规行干眼相关体征检查以早期识别,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干预。术中可通过优化手术切口设计、缩短手术时间、维持眼表湿润等措施减少术中损伤。术后主要采用局部用药,常选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必要时可联合促泪液分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等,以改善泪液分泌及眼表微环境,促进术后视觉质量的提升。
总结
齐虹教授团队基于临床实践与最新共识提出的围术期防感染、抗炎症、控干眼三大核心策略,为当前屈光性白内障围手术期的用药管理提供了清晰、系统的参考路径。该策略在提升患者满意度、保障手术安全性及术后视觉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