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RS专访丨李朝辉教授:搭建“精准桥梁”,屈光白内障手术精准测量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施策之道

  • 2025-08-02 18:14:00
  • 13 Views

编者按:白内障手术发展至今,已从单纯追求复明逐步迈向屈光时代。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可助力患者实现远、中、近全程清晰视力,提升视觉质量,正成为主流术式,引领白内障治疗新潮流。然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面临诸多挑战,如患者眼部条件复杂,有屈光手术史者角膜形态改变、存在眼表异常或隐匿性疾病等,给精准生物测量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带来困难,术后屈光误差难以完全规避。如何应对这些难题,成为眼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第二十五届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术会议(CSCRS 2025)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李朝辉教授聚焦“屈光白内障手术时代下精准测量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这一议题,为与会者呈上了一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盛宴。会议现场,《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邀请到李朝辉教授,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寻应对难题的解决策略。


《国际眼科时讯》: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相较常规普通白内障手术,对生物测量的指标和精准性方面有哪些特殊需求?

李朝辉教授

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无论手术操作多么精湛,其前提都是要有精准的生物测量。若缺乏精准的生物测量,即便手术做得再完美无缺,也难以获得令患者满意的术后效果与结果,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中,精准的生物测量是首要条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充分掌握相关设备的特点,并深入了解患者眼部的特性,从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术后效果。



《国际眼科时讯》:在临床中,有眼表异常、屈光手术史、隐匿性眼病等情况会干扰生物测量结果。针对这些复杂情况,我们该如何保障人工晶状体度数的精准计算?

李朝辉教授

在进行生物测量前,患者自身的一些特性会对生物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眼表异常的患者。需要明确的是,在白内障患者群体中,老年人占比较大,而存在眼表异常的老年患者不在少数,这些眼表异常情况会干扰生物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作为负责白内障患者眼部手术的医师,首先要了解患者眼表的病变状况。其次,病史询问极为关键且重要。部分患者在十几年前甚至数十年前曾接受过角膜相关手术,若未在病史询问中了解这一情况,可能会导致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出现较大误差。在临床工作中,对病史的追问不容忽视。第三,患者眼部可能存在一些隐匿性疾病,这些疾病也会影响生物测量结果。因此,对于眼表和角膜的状况,需要在病史询问、生物测量以及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中加以关注。特别是在植入多功能人工晶状体之前,必须先完成这些基础工作,之后再进行相关设计。


《国际眼科时讯》:即使术前测量和计算尽可能精确,术后仍可能出现屈光误差。出现屈光误差时,眼科医师应如何应对患者的抱怨,又该怎样为患者进行有效的调整?

李朝辉教授

在实际手术中,这种情况仍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术前需充分告知患者相关情况,使其对术后效果形成合理的预期,避免期望值过高。尽管我们在生物测量环节已做到极为认真、精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测量误差仍难以完全避免。关键在于要让患者提前知晓这一情况,合理调整预期。其次,当术后出现相应误差或偏差时,医师需向患者作出正确、正面且合理的解释,以消除患者的疑虑与不满。第三,在尽量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其经济负担的前提下,为患者进行相应的修补与修正操作,力求达到患者满意的效果。毕竟,患者选择接受手术,是基于解除疾病痛苦以及对医师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竭尽所能避免误差的出现。同时,一旦出现意外误差,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尽最大努力进行修正与补救。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