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秋耀九州,桂启盛会。2025年9月5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眼科学术大会(CCOS 2025)在杭州盛大启幕。作为我国眼科领域一年一度的学术盛典,CCOS 2025吸引着逾万名眼科精英跨越山海奔赴而来,为推动我国眼科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国际眼科时讯》特邀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姚克教授,畅谈大会重要意义、独特优势、创新举措,并立足国际视野,为中国眼科“自主创新”、提升全球影响力献策,为我国眼科行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指明方向。
《国际眼科时讯》:作为CCOS 2025大会主席,请您分享一下,此次会议以“凝聚共识,守正创新”为主题,是如何体现当前中国眼科发展需求的?
姚克教授:今年迎来了全国第二十九届眼科学术大会,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顾过去五年,我国眼科凝聚共识、守正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处在从量变迈向质变的关键阶段。期间,我国眼科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日益提高,布局不断改善,人才队伍愈发壮大。目前,全国眼科医师数量已超五万名,眼科新质生产力取得长足发展。此次会议上,参展企业超过200家,其中大部分为国内创新企业。我国在眼科部分领域已取得全球领先成果,正朝着世界前列稳步迈进。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不断深入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眼科之路打开新局面,为开启新篇章打下坚实基础,积蓄强劲动能。
《国际眼科时讯》:据悉,此次会议预计参会代表人数将超过一万人。您认为本次大会能够吸引如此众多专业人士的原因是什么?
姚克教授:CCOS 2025有望成为疫情以来规模最盛大的一次眼科会议。大会组委会已收到投稿近16000篇,组织了13个学组、19个专业方向。本届大会特邀讲者555人,其中50余人来自境外;设置了9个大会主旨报告,573个专题发言,189个继续教育大师讲堂。如此丰富且高质量的学术内容,自然吸引了众多眼科医师踊跃参与。
中国眼科医师总数超五万名,预计有一万余名来参会。同时,本次大会有超过200家企业参展,各项数据均创历年新高。可以预见,本次会议将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恰逢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本届大会作为庆祝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意义。在眼科领域,中华医学会始终发挥中流砥柱的引领作用,为推动我国眼科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国际眼科时讯》:您认为本次大会在促进国内外专家交流合作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姚克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始终秉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传统理念。过去,“走出去”较为常见,我们积极参与美国、欧洲等地举办的大型国际眼科学术盛会。近年来,我们在“引进来”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搭建起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鉴于中国眼科医师数量庞大,让所有医师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不现实。因此,我们积极转变思路,邀请外国专家来华授课,让国内医师能近距离接触和学习国际前沿技术。此次大会邀请了众多眼科权威专家,包括国际眼科理事会(ICO)、美国眼科学会(AAO)、亚太眼科学会(APAO)等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以及亚太白内障屈光手术学会(APACRS)主席、亚太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APSPOS)主席等部分亚专科主席,共计50余人,带来国际防盲大目标以及各亚专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不仅邀请国际眼科领军人物发表主旨演讲,还专门组织了中美眼科论道活动,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与AAO联合举办。双方各派出六位代表,围绕白内障治疗新进展、黄斑裂孔治疗新方法,以及复杂性青光眼、霉菌性角膜炎、眼部肿瘤在AI指导下的鉴别诊断等前沿课题展开讨论。
今年大会设置了极具特色的中日韩眼科联合专场。目前,中方专家团队已组建完毕,尽管筹备时间紧迫,仍有十余位日韩知名专家齐聚杭州。与其他专场不同,此专场着重为青年眼科专家与科研人才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相互学习的机会,内容涵盖基因治疗、人工智能(AI)应用、材料科学等临床与基础研究领域。通过这一天的活动,青年人才无需出国即可了解亚洲先进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
此外,大会还举办了海峡两岸及港澳学术专场,邀请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专家与大陆专家共同探讨眼底病、角膜病、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近视防控、复杂白内障手术等议题。由于语言沟通无障碍,该专场有利于众多学者了解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在眼科各领域取得的成果。
《国际眼科时讯》:此次会议上,您以“白内障手术理念变迁:新指南、新共识、新趋势”为讲题,将重点探讨哪些核心内容?白内障手术理念的这些变迁,如何反映我国白内障领域从“接轨国际”迈向“引领世界”的转变?
姚克教授:今年大会主旨聚焦于“凝聚共识,守正创新”。我此次演讲题目旨在结合近几年白内障手术理念的革新展开深入探讨。需要着重指出,手术理念的转变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国际以及中国自身相关指南凝聚后作出的科学判断。
当下,白内障手术已从传统的复明手术转变为屈光白内障手术。随着精准屈光白内障手术的出现,以往旧指南中手术指征、术后随访等内容,因人工晶状体类型增多而发生变化。国际指南,尤其是欧洲和美国发布的新指南,与我们原有指南存在差异。过去,白内障手术以视力作为手术标准,患者视力需达到一定水平才可手术。但如今,美国与欧洲指南指出,只要视功能发生改变,如在暗处、强光下或特殊环境下视功能受影响,且手术能改善这种状况,即可实施手术,这与以往教科书中视力需达到0.5以下才能手术的标准明显不同。此外,对于晶状体透明但因年龄增长出现老视,或伴有近视、远视且晶状体混浊不明显的情况,新指南提出可提早手术,因为目前已有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等新产品问世,这些新观念都基于循证医学研究。通过本次演讲,我希望将这些国际指南中与以往不同且有科学依据的内容传达给中国眼科医师。
中国近期也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国成人白内障摘除手术指南(2023年)》、《中国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等。这些指南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与国内实际需求,有利于指导和规范适应证改变等情况的有序推进,同时也让大家认识到,在条件允许时,中国应迅速与国际接轨。
本次大会我的主旨演讲还重点分享了白内障手术新技术的变革。超声乳化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当前各品牌超声乳化仪通过改进液流系统,使手术操作更稳定,能在低眼压、减少对眼球损伤的条件下进行手术。此外,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在中国开展顺利,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功能性人工晶状体如老视矫正型、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等在国内的应用也值得关注。过去,一款新型人工晶状体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会更新换代;近几年,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每年有五六款新型功能性人工晶状体问世,由此可见,从复明白内障手术向屈光白内障手术转变的时机已完全成熟。
近年来,AI技术赋能眼科,涌现出许多AI辅助诊断工具。在白内障领域,AI可辅助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对于高度近视、高度远视、短眼轴、长眼轴等复杂情况,除采用普通生物测量计算方法外,借助AI公式可使计算更精准。近期,通过录像培训AI,收集医师手术技巧数据,能帮助年轻医师更好掌握撕囊操作技巧,更快提升手术技能。
在手术理念变迁过程中,手术不仅要追求高质量完成,还要与环境污染防治相结合。过去,我们学习国外经验,一个手术包打开后大量一次性材料使用后即废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今,国际组织如ASCRS、ESCRS,与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联合倡导“绿色碳中和”手术理念,旨在减少手术中一次性耗材使用,避免无谓的塑料包装废弃,实现绿色环保的手术目标。
我国眼科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这是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过去,我国与国外在技术层面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但我们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在本次大会上,我们看到了国内自主研发的人工晶状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近视防控设备、眼底相机等创新产品。我预测,未来几年将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甚至将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大型飞秒激光设备的能力;五年后,许多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或将替代国外产品,成为世界领先产品。
《国际眼科时讯》:作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在您看来,中国眼科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实现“自主创新”?
姚克教授:我认为,可将自主创新划分为两大类:
基础研究层面,中国目前全球排名第二。近年,我国科研论文数量增长显著,若保持此趋势,不久后我国论文数量有望跃居世界首位,专利数量也会持续增加。不过,追求数量时更应注重质量,强化科研实力,产出更多具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
自主创新领域关乎临床服务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得益于工业、电子、光学材料等深入研究,我国在医疗设备相关的光学成像、电子控制等技术方面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过去我国多处于仿制、学习阶段,如今已质变开启自主创新之路。今年“凝聚共识,守正创新”的会议主题正顺应了时代潮流。当下,我们处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中,须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在医疗设备、耗材以及器械等领域,必将走在世界前列。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