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光明礼赞”:溯眼科前沿之渊,赏科研硕果之华

  • 2025-10-01 11:28:00
  • 8 Views

编者按

金秋十月,山河锦绣,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华诞。

近年来,中国眼科砥砺奋进、锐意创新,在疾病防治、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一系列斐然成就。这些成果,凝聚着眼科人的智慧与心血,是我国医学科技实力攀升的生动注脚。

值此国庆佳节,祥和欢愉的氛围弥漫四周,回溯眼科事业的发展历程,其间诸多关键突破与明显进步接续呈现,令人心生欣慰、颇感自豪。这既是对过往努力付出的诚挚肯定,亦饱含对眼科未来稳步前行、持续发展的美好期待。

为共庆华诞、展望未来,《国际眼科时讯》特别策划“光明视界”国庆特辑,精选眼科前沿科研成果,为祖国的医学进步献上一份饱含深情的“光明贺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付晶教授、郝洁医生:解锁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眼外肌中的微观世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付晶教授、郝洁医生:解锁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眼外肌中的微观世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付晶教授团队推测,异常的神经营养因子信号传导可能是斜视发病原因之一。为深入探究这一假设,付晶教授团队通过解锁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眼外肌中的微观世界,检测不同亚型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眼外肌的肌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支配变化,探索两者之间的可能关联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江冰教授团队:青蒿琥酯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纤维化防治中的系列研究进展

中国之声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江冰教授团队:青蒿琥酯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纤维化防治中的系列研究进展

青光眼滤过手术是控制眼压、延缓青光眼进展的重要外科手段,但术后滤过泡纤维化仍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使用的抗代谢药物如丝裂霉素C虽能延缓瘢痕形成,但这类药物毒性较大、存在副作用,同时长期抗纤维化效果有限。因此,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目前青光眼治疗相关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江冰教授团队围绕“青蒿琥酯拮抗眼部纤维化的效应及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依次从药效验证、机制探究到纳米递送系统的构建,系统性揭示其治疗潜力。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FASEB J、Int Immunopharmacol及Drug Deliv Transl Res。


魏世辉教授团队携手彭春霞教授团队:从获得性脑损伤性同侧偏盲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探索逆行跨神经元损伤的特点

魏世辉教授团队携手彭春霞教授团队:从获得性脑损伤性同侧偏盲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探索逆行跨神经元损伤的特点

逆行跨神经元损伤(RTD)指中枢神经系统中上级神经元损经突触连接导致下级神经元损伤的现象,因神经元间结构不连续性,其存在备受争议。因后天性脑损伤致视觉功能损害的病例较少,而且大部分伴有中枢神经损伤,眼部检查配合性差、数据不完整,RTD大样本临床研究较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魏世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彭春霞教授等人拟用频域OCT观察40例获得性脑损伤所致同侧偏盲(HH)患者的黄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mRGCL)和pRNFL丢失情况及其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


鲍永珍教授、温悦医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赘疣的临床特征分析

鲍永珍教授、温悦医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赘疣的临床特征分析

角膜内皮赘疣(guttata)是由角膜内皮细胞异常生成的胶原与基底膜赘生物所构成,其确切的形成机制在医学界仍存争议。目前针对中国人群的guttata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数据仍显匮乏,随着白内障术前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的日益普及,这一检查手段为guttata患者的筛选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鲍永珍教授、温悦医师等人开展了一项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guttata的患病率、危险因素等临床特征,以及影响guttata分级的相关因素。该研究期望为揭示guttata与眼球解剖学特征之间的关联、以及其发生机制提供依据和新思路。


常青教授/周旻副主任医师:VZV引起的ARN中动态病毒载量监测和宏基因组学研究


中国之声丨常青教授/周旻副主任医师:VZV引起的ARN中动态病毒载量监测和宏基因组学研究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一种罕见的感染性全葡萄膜炎,表现为从周边环形向后极发展的坏死性视网膜炎、闭塞性血管炎以及玻璃体炎。然而,在ARN病例中尚缺乏可有效测量平台期长度的方法;既往研究曾使用病毒载量下降至初始载量一定比例所需时间来估计平台期长度,但其准确性不明。近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常青教授与周旻副主任医师报导了VZV引起的ARN中动态病毒载量监测和宏基因组学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已在RETINA杂志上正式发表。


潘晓晶教授:探秘小梁网应力变化在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的作用及机制


潘晓晶教授:探秘小梁网应力变化在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的作用及机制

青光眼与高度近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挑战,正严重危及人类的视力健康。这两种眼病不仅各自拥有错综复杂的病理机制,还常常相互交织、彼此影响,提升了诊断与治疗的难度。随着科研探索的持续深入,人们从多个层面逐步揭开了青光眼与高度近视之间那层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机制的面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青光眼诊疗中心主任潘晓晶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小梁网在机械应力作用下的结构与功能重构,可能是连接高度近视与青光眼病理进程的桥梁,这一发现为研发靶向青光眼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陈琴教授:视盘旁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诊断与监测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的作用

图片


中国之声丨陈琴教授:视盘旁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诊断与监测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的作用

近视作为高发眼部疾病,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为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在高度近视人群中该关联更为突出。在近视群体中诊断青光眼,因视网膜和视盘的结构变化而复杂化;且高度近视相关视野缺损与青光眼性损伤存在相似性,使得在青光眼早期阶段区分两者变得困难。近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琴教授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华教授团队深入探讨了视盘旁血管密度(pVD)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在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中的变化,并评估了其在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其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Frontiers in Medicine。


聚焦coGVHD:梁凌毅教授解读其发病机制与诊疗新态势

聚焦coGVHD:梁凌毅教授解读其发病机制与诊疗新态势

慢性眼移植物抗宿主病(co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且极具挑战性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40%~60%。超过半数的患者因该病出现视力下降,严重影响了移植后的生存质量。4月3日至6日,第40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APAO 2025)在印度新德里盛大举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凌毅教授在会上围绕团队在coGVHD的最新系列研究成果作了专题报告。


王雁教授/陈陆霞教授团队对于角膜穿孔治疗新探索:角膜基质透镜来之于角膜用之于角膜的创新应用

中国之声丨王雁教授/陈陆霞教授团队对于角膜穿孔治疗新探索:角膜基质透镜来之于角膜用之于角膜的创新应用

角膜穿孔是眼科急症之一,常见于感染、外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穿孔后若未能及时修复,将导致房水渗漏、眼内感染甚至失明。传统治疗手段包括羊膜移植、结膜瓣覆盖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但这些方法均存在明显局限性。如何实现微创、高效且持久的角膜修复,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近日,由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市眼科医院王雁教授和陈陆霞教授领衔的团队在角膜穿孔治疗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突破,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名为"三明治技术"的微创手术方法,不仅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及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更开辟了角膜材料再利用的新思路。


黄钰森教授团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暹罗芽孢杆菌对镰刀菌性角膜炎干预作用的研究

中国之声丨黄钰森教授团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暹罗芽孢杆菌对镰刀菌性角膜炎干预作用的研究

在科学研究的广袤领域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研究成果往往能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全新思路与方法。近期,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青岛钰森眼科医院黄钰森教授一项关于眼科疾病的研究发表在眼科基础研究领域top期刊IOVS,便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的价值。该研究聚焦于镰刀菌性角膜炎(FK)——一种严重威胁视力健康、可导致角膜溃疡甚至永久性视力丧失的眼部疾病,尝试从眼表微生物群的角度探寻应对策略。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