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永珍教授、温悦医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赘疣的临床特征分析

  • 2025-04-19 12:06:00
  • 63 Views

编者按:角膜内皮赘疣(guttata)是由角膜内皮细胞异常生成的胶原与基底膜赘生物所构成,其确切的形成机制在医学界仍存争议。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guttata呈现银箔样外观;而在角膜内皮显微镜下,guttata则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暗区。据统计,guttata的总体患病率为3.3%~9.2%,且更常见于老年女性群体。其发生可能与眼球的解剖结构特性密切相关,诸如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等因素均可能对其产生影响。尽管大多数guttata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这一病变会增加眼内光散射,进而对患者的视觉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现有多数研究仅将guttata视为Fuchs角膜内皮细胞营养不良(FECD)的临床表现,值得关注的是,guttata可能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体征长期存在,其与眼球结构是否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针对中国人群的guttata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数据仍显匮乏,随着白内障术前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的日益普及,这一检查手段为guttata患者的筛选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鲍永珍教授、温悦医师等人开展了一项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guttata的患病率、危险因素等临床特征,以及影响guttata分级的相关因素。该研究期望为揭示guttata与眼球解剖学特征之间的关联、以及其发生机制提供依据和新思路。


专家简介



鲍永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北京市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白内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眼显微手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视觉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组委员、卫生部健康快车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援外光明行专家委员会委员。


温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在读博士。2014-2019年,北京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2019-2022年攻读眼科学硕士,师从鲍永珍教授;2022年至今攻读眼科学博士,师从赵明威教授。研究生期间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华实验眼科杂志》、《BMC Ophthalmology》、《Frontiers in Physiology》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拥有一项专利。多次参加中国眼科学教育大会、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等进行学术交流。曾获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优秀医学生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科研奖等多项校级荣誉和奖学金,以及2021年北京眼科学会“跬步千里三基教学培训”优秀视频一等奖。


研究方法

  • 研究设计:横断面研究。

  • 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连续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年龄为50~89岁,病历资料完整且具有角膜内皮显微镜等眼科检查。

  • 排除标准: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数据缺失或图像不清晰者;既往有角膜或眼内手术史、眼外伤史,伴有其他眼部合并症,包括角膜疾病、晶状体脱位或无晶状体、青光眼、葡萄膜炎,或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

  • 数据收集:利用角膜内皮显微镜、IOLMaster、Pentacam检查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六边形细胞百分比(6A)、眼轴长度(AL)、角膜白到白距离(WTW)、前房深度、角膜顶点厚度。

  • 统计方法:利用Image J软件计算guttata面积占比,使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 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在147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guttata患病率为6.52%,男性患病率为4.04%,明显低于女性的8.20%(P=0.002)。不同年龄、眼别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guttata组患者的一般情况:96例guttata患者平均年龄为(71.19±8.57)岁,其中男24例,女72例;单眼guttata患者62例,占64.58%,其中右眼39例,左眼23例;孤立guttata患者共39例,其中双眼4例,单眼35例,孤立guttata患者以单眼发病为主,占89.74%,双眼和单眼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 guttata组与非guttata组患者各眼球生物测量参数比较:guttata组患者的6A和前房深度明显低于非guttata组,AL和角膜顶点厚度明显高于非guttat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CD、CV、WT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 guttata患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124,95%CI:1.306~3.455)、AL长(OR=1.201,95%CI:1.083~1.332)、前房深度浅(OR=0.439,95%CI:0.252~0.766)、角膜顶点厚度大(OR=1.008,95%CI:1.001~1.015)为guttata患病的危险因素。


  • 不同guttata分级的一般情况和眼球生物测量参数比较:随着guttata分级增大,双眼发病比例增大,孤立guttata比例减小;不同guttata分级间的单双眼比例、孤立和非孤立guttata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uttata分级间的CD、角膜顶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guttata分级1的CD明显大于分级≥3,角膜顶点厚度明显薄于分级≥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不同guttata分级之间的性别、年龄、CV、6A、AL、WTW、前房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 双眼眼球结构对比:单眼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以及guttata患者双眼间CD、CV、6A、AL、WTW、前房深度、角膜顶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眼guttata患者左右眼间guttata面积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该研究测定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guttata的患病率为6.52%,明确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具体包括女性群体、眼轴较长、前房较浅以及角膜顶点厚度较厚等。这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早期阶段识别出guttata的高危人群,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另外,本研究人群的平均眼轴较长,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未提示眼轴和guttata患病相关,因此眼轴是否为guttata患病的危险因素存在争议,未来可以增加样本量以进一步研究。研究还发现,单眼患有guttata以及孤立性guttata患者的分级相对较低;而随着guttata分级的逐渐升高,角膜顶点厚度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同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则相应降低。基于这些发现,建议对guttata分级较高的患者进行密切随访,一旦病情发展至FECD晚期,应考虑及时实施角膜移植手术,以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


研究的创新性与展望

该研究首次针对中国部分地区的人群开展了guttata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统计工作,为后续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后续研究应积极探索并结合角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先进技术手段,对guttata进行更为精准和全面的判定。通过引入这些新技术,有望进一步揭示guttata的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以及疾病进展规律,为开发更为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guttata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