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灵眸智视丨首次人体试验,初探机器人辅助如何重塑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格局?

  • 2025-05-07 21:59:00
  • 9 Views

按: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眼科手术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机器人辅助技术的应用到新型生物材料的突破,再到传统疗法的优化,这些进展不仅展示了眼科医学的无限潜力,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2025年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ARVO)会议上,玻璃体视网膜领域的创新研究再次吸引了全球目光。


首次人体试验,验证机器人辅助无巩膜压迫内窥镜技术在玻璃体切除术中实现周边视网膜直接可视化的可行性

OQrimo机器人系统是一种专为眼科手术设计的辅助机器人,是全球首个用于眼科手术的机器人系统。由九州大学、东京工业大学、顺天堂大学、山形大学和河野研究所在2012年开始研发,并于2023年12月首次临床使用。该系统的开发初衷是解决眼科手术中因手术空间狭小、需要高度精细操作而带来的挑战。由于传统手术机器人无法适应眼科手术的特殊需求,OQrimo通过脚踏控制器引导内窥镜,使医生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手术操作。会议上,该团队报告了首次人体研究,评估OQrimo机器人系统在玻璃体切除术中实现无巩膜压迫、免手持操作的周边视网膜可视化技术可行性,重点观察套管置入过程。这项前瞻性首次人体研究纳入了7名患者(年龄范围:65-76岁;眼轴长度范围:22.17-27.53mm)的7只眼,均接受视网膜前膜(ERM)手术。6例患者接受超声乳化联合ERM剥除术,1例患者行单纯ERM剥除术。
手术流程:

(1)使用OQrimo机器人系统操控内窥镜定位锯齿缘,引导2点钟方位套管置入(经巩膜透照辅助);

(2)8点钟方位套管按常规方法置入;

(3)术前及术后3小时、24小时、1周检测前房炎症(激光闪辉光度计);

(4)术后采用前节OCT评估切口愈合。

所有7只眼均成功实现周边视网膜可视化,精准完成2点钟方位套管置入。平均手术时间56.0分钟(范围:44~76分钟)。术前激光闪辉值1.6-17.9(pc/ms),术后3小时上升至9.2-32.7 pc/ms,术后1周恢复基线水平。未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术后并发症。眼前节OCT显示切口无异常。所有患者均未诉疼痛。

结论:在传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周边视网膜可视化需要施加巩膜压迫。本项首次人体研究证实,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OQrimo机器人系统进行内窥镜辅助的可视化技术,无需巩膜压迫即可直接观察周边视网膜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展示了采用OQrimo机器人系统的突破性创新方案,使术区周边视网膜的直视观察无需压迫操作成为可能。该技术进展对手术安全性和精准度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消除巩膜压迫需求,既减轻患者不适感,又潜在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

标题:Direct Visualization of Peripheral Retina using Robot-Assisted Endoscopy without Scleral Compression in Vitrectomy: A ?rst- in-human trial

作者:Kenta Ashikaga, Yoshihito Sakanishi, Toshiaki Hirakata, Shuntaro Yamamoto, Shintaro Nakao


生物材料的破局者:负载抗氧化剂的纳米颗粒悬浮于PEG基玻璃体替代物用以改善术后眼部健康

每年有超过225,000例玻璃体切除术,由于结构降解需要摘除原生玻璃体并填充FDA批准的硅油。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青光眼和白内障)被认为与眼内氧浓度升高及抗自由基抗氧化剂水平降低有关。本研究探索两项创新:新型PEG基玻璃体替代物的开发,以及在该替代物中悬浮负载抗氧化剂的纳米颗粒(BCNE),以实现活性氧(ROS)抑制。

通过油包水乳化工艺制备BCNE纳米颗粒,负载谷胱甘肽(GSH)(10μM)、抗坏血酸(AA)(2μM)、麦角硫因(1mM)及GSH/AA复合物,并制备空白对照纳米颗粒。评估纳米颗粒粒径与zeta电位。用ARPE-19细胞培养BCNE,并进行细胞存活率与氧化应激测试。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不同浓度(2%、2.81%、3%、4%、6%)的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凝胶,并负载梯度剂量BCNE(1、5、10、15mg)。通过振幅与频率扫描进行粘弹性表征。

结果显示,2.81% PEGDA的粘弹性(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最接近天然玻璃体。其折射率为1.339(天然玻璃体为1.336)。纳米颗粒粒径:麦角硫因330nm、GSH/AA 513nm、AA 388nm、GSH 267nm。BCNE对ARPE-19细胞无毒性,其中GSH与GSH/AA组细胞存活率超100%(图1)。初步氧化测试显示BCNE可降低ROS水平。1mg与5mg剂量的BCNE悬浮于PEG替代物后,其粘弹性最接近纯PEG基质(图2)。


结论:2.81% PEGDA可被视为潜在的玻璃体替代物。GSH与GSH/AA BCNE表现出良好应用前景,但需进一步评估。初步数据表明,1-5mg BCNE负载可维持2.81%凝胶的粘弹性。后续研究将对比BCNE负载凝胶与天然玻璃体特性,并计划开展新西兰白兔活体实验。

标题:Antioxidant Loaded Nanoparticles Suspended In PEG-based Vitreous Substitute for Post-Operative Ocular Health

作者:Meghal Keskar, Andrew Foster, George Liu, Megan M. Allyn, Sebastian Martinez Hernandez, Gianfranco Bianco, Katelyn E. Swindle-Reilly


防网脱,又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裂孔患者冷冻疗法和激光光凝术怎么选?

冷冻疗法和激光光凝术是治疗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方法。冷冻疗法通过极低温度使视网膜组织迅速冻结,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并形成瘢痕,从而封闭裂孔。激光光凝术利用激光热效应在裂孔周围形成凝固点,封闭裂孔。相比激光光凝术,冷冻疗法对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较大,可能导致色素上皮细胞进入玻璃体腔,增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的风险。那在真实世界中,二者所致PVR的风险有何差异?

此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基于TriNetX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库,通过大样本量比较无视网膜脱离(RD)的视网膜裂孔患者接受冷冻疗法与激光光凝术预防RD后,发生PVR的风险差异,用客观数据为临床带来指导。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接受单独冷冻疗法预防RD的无RD视网膜裂孔患者,另一组为接受单独激光光凝术的同诊断患者。评估两组患者PVR的发生情况。

共纳入429例接受冷冻疗法的无RD视网膜裂孔患者和19,039例接受激光光凝术患者。校正分析显示,冷冻疗法组PVR风险显著高于激光光凝组(HR=2.603,CI=1.051-6.445,P=0.038)。

结论:既往研究推测冷冻疗法可能通过促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玻璃体内播散而增加PVR风险。本研究支持这一假设,在大型真实世界数据中观察到:相较于单纯激光光凝术,冷冻疗法预防视网膜裂孔后发生PVR的风险增加2.6倍。此结果对临床术式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标题:Association of Cryotherapy and Laser Photocoagulation Prophylaxis of Retinal Breaks with Risk of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A TriNetX Analysis

作者:Darius Dustin Bordbar, Taimur Siddiqui, Ali Mukhtar, Jay Jaber, Asad Loya



总结:通过这些进展,我们看到了眼科医学的无限潜力和光明未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先进的手术技术和理念将惠及更多患者,为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2025 ARVO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引领我们走向眼科医学的未来。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