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Suraj Bala是一位美国青年眼科医师,哈肯萨克子午线泽西海岸大学医学中心(Hackensack Meridian School of Medicine)四年级医学生,目前在克利夫兰临床眼科研究所(Cleveland Clinical Eye Institute)视网膜科开展研究。在ARVO 2025的会议现场壁报区,Suraj Bala热情地向与会者介绍他们团队的研究,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聆听。介绍完毕,他欣然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记者的采访,就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抗VEGF治疗成果及现存的挑战进行了深入交谈。
延长抗VEGF治疗间隔是改善nAMD管理的关键,然而现实却面临极大挑战。nAMD的抗VEGF治疗延长间隔困境,本质上是疾病慢性化、药物局限性、患者异质性和医疗体系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来说,业内一般通过提高剂量长效化抗VEGF药物、增加靶点创新多机制药物、探索非VEGF通路,以及动态调整T&E方案,或利用生物标志物指导个体化治疗等方向来延长治疗间隔。
美国FDA近期批准8mg阿柏西普(IAIHD)用于治疗nAMD,此举即为通过提高剂量来延长治疗间隔投入的重要一步棋。这一高剂量剂型旨在将注射间隔延长至最长16周以减轻治疗负担。该药物推荐在初始三次每月注射后采用8±1周的给药方案。关于IAIHD的疗效和持久性的实际数据,特别是在先前治疗过的患者中,仍然有限。本回顾性队列分析评估了使用IAIHD治疗的nAMD患者的短期功能和解剖学结果及治疗间隔延长情况。
研究分析了184例nAMD患者的219只眼(包含未接受过抗VEGF治疗和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患者),受试者在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期间至少接受过三次IAIHD治疗。主要结局指标是能维持≥8±1周治疗间隔且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解剖学恶化的患眼比例。次要结局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ST)、黄斑积液和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相对于基线的变化。
疗效判断标准:
(1)成功组:在末次随访时黄斑区无积液且第四次与第五次IAIHD注射间隔≥7周的患眼。
(2)失败组:符合以下任一标准的患眼:①转为其他抗VEGF治疗方案 ②第四次或第五次IAIHD注射间隔<7周 ③末次随访时仍存在持续性黄斑积液。
研究结果
研究队列以女性为主(56%),平均年龄79.6±7.9岁。
47只眼(21.5%)在负荷剂量治疗后,成功实现≥7周无黄斑积液(定义为"成功案例")。24只眼(11.0%)转换为另一种抗VEGF药物,其中22只眼(91.6%)因无法延长给药间隔至FDA规定的最短7周要求。
成功组相较于失败组在基线时具有显著较小的CST、较低的黄斑积液发生率和更少的既往抗VEGF注射次数。
95.4%的患者既往接受过治疗(209只眼),转换治疗前平均治疗间隔为5.8±2.5周,经三次初始注射后延长至7.4±2.2周(P<0.0001)。
总体而言,在平均22.9±4.9周的随访期内,BCVA、CST和PED高度保持稳定(P>0.05)。基线期平均BCVA为61.9 ± 21.7 ETDRS字母,末次随访时为61.7 ± 22.6 ETDRS字母(P=0.934)。
视网膜内积液(53.9%降至39.3%;P=0.002)和视网膜下积液(54.3%降至41.1%;P=0.006)发生率显著下降。
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克利夫兰诊所科尔眼科研究所的真实临床数据,发现接受该治疗的患者视力保持稳定,视网膜积液发生率显著降低。经三次初始负荷治疗后,先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患者的平均治疗间隔明显延长。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比例患者因持续存在黄斑积液未能实现8±1周的推荐治疗间隔。研究提示IAIHD可在保持视功能稳定的同时改善解剖学结果,但与临床试验仅关注初治患者不同,本研究揭示了在真实医疗环境中使用高剂量阿柏西普治疗慢性及难治性nAMD患者面临的现实挑战。
作者:Suraj Bala, Gabriel C.S. Barbosa, Nitesh Mohan, Sunil K. Srivastava, Ananth Sastry, Amy Babiuch,Peter Kaiser, Jonathan E. Sears, Katherine Talcott, Alex Yuan, Aleksandra Rachitskaya, Justis P. Ehlers,Andrew P. Schachat, Phoebe Lin, Victor Bellanda, Andrea Arline, Matthew Schulgit, Kimberly Baynes,Sumit Sharma, Danny Mammo
对话Suraj Bala
大家好,我是Suraj Bala,哈肯萨克子午线泽西海岸大学医学中心(Hackensack Meridian School of Medicine)四年级医学生,目前在克利夫兰临床眼科研究所(Cleveland Clinical Eye Institute)视网膜科开展研究。这项研究是关于Alea HD在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领域的首个真实世界临床实践结果。该药物于2023年获批,其FDA批准的给药方案具有独特性:完成初始3次每月给药后,后续给药间隔必须延长至至少7周,这是该药物独有的限制性特点。
我们的主要研究者在其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许多患者在完成前3次负荷剂量后状况良好,但试图延长给药间隔时,黄斑水肿复发且无法安全延长治疗间隔。因此我们希望在更大患者队列中验证这一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试验(如PULSAR试验)中所有患者均为初治患者,而我们的队列中95%曾接受过抗VEGF治疗——我在病历审查中发现,部分患者甚至接受过逾100次抗VEGF注射,说明我们研究的是长期慢性患者群体。
研究发现
治疗间隔:平均注射间隔显著延长约2周至7.4周,符合FDA推荐的平均要求,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仍无法延长至宣传的16周间隔,需切换治疗或提前给药;
解剖学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ST)和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保持稳定,且存在黄斑液体的患眼比例显著下降——大多数黄斑积液吸收的患眼在前3次注射后即实现并维持该效果;
主要终点:21%的患眼在负荷阶段治疗后实现"黄斑干燥"(无黄斑积液),并能成功延长至≥7周给药间隔。
成功预测因素:既往注射次数较少且基线CST较低的患者更易成功,这与预期一致,因这类患眼病程更短、基线黄斑水肿更轻,更可能通过此药物获得更持久的疗效。
总体而言,研究显示,Alea HD治疗后患者虽然视力保持稳定、注射间隔延长且黄斑积液减少,但仍有不少患者因残留黄斑积液无法安全延长给药间隔至最理想的状态。该发现提示临床医生需选择适合患者群体以实现Alea HD的最佳治疗效益。而那些难治性nAMD患者的策略优化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面临的较大挑战,需通过药物革新、策略优化、技术创新和系统变革多维度突破。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