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是一名眼科医生,我更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希望通过科研的学习和进步,反哺并提高临床医疗能力,提高对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陶勇教授
提及眼内炎,这是许多眼科医生的噩梦,也是眼科领域“珠峰”般的挑战。此前不久,一篇新媒体采访文章《人类的眼睛里面,藏着他想要征服的山峰》在朋友圈纷纷刷屏,采访的主人公正是北京朝阳医院眼科陶勇教授。陶勇教授是眼内炎诊治领域的集大成者,在眼内炎领域尤其是葡萄膜炎方向精研十数年,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并带领着中国眼内液的检测技术走在了国际前列。值六一儿童节之际,《国际眼科时讯》有幸对陶勇教授进行了专访,这也是他在伤医事件之后首次接受眼科专科媒体采访,和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工作成果和临床感悟,以及未来对盲童公益事业的规划。
“眼内炎是一种较严重的累及全眼的炎性疾病,可导致眼内组织水肿、凋亡、坏死,引起不可逆的盲”
陶教授介绍,如果在疾病发展的早期不能迅速确定病因,无法施以精准治疗,不但会带来额外的医疗负担,更有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视力损伤。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寻找引起炎症的原因,针对性地给予合适的药物或者手术干预,是眼科医生不懈探索的方向。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在眼内炎的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陶教授指出,在诊疗初期,眼科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推测病因。然而,眼内炎可谓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其诊断依赖眼科医生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出现误诊误治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很多具体的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很低,短时间内让每一位医生都积累出足够多的经验实属太难。
因此,分子生物学辅助手段是临床医生进行早期病因诊断的得力助手。借助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可以早期对很多疑难性疾病患者进行快速病因学检测,从而及时干预病情进展,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由陶勇教授历时三年撰写完成的《眼内液检测临床应用》,汇集了他近十年临床工作中关于眼内炎点点滴滴的经验积累,囊括了病毒性眼病、感染性眼内炎、伪装综合征等,并附有详尽的图片和疾病资料。陶教授表示,未来希望在本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探索眼内液检测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也希望学术界能够持续关注眼内液检测领域,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临床疾病诊治中的经验和体会汇集到一起,更好地服务眼科临床。
“中国眼内液检测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更应当有自己的原创性技术”
事实上,眼内液检测由来已久。在早期,眼内液检测主要用于科研攻关,检测内容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病原体等。然而,临床工作中眼内液的检测应用相对较少,原因有二:首先,眼内液检测量相对较少,一般仅取0.1ml的眼内液进行分析;其次,眼内液中病原微生物核酸的含量较少,“双少”是眼内液检测的关键难点。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疾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患者的绝对数量相对较大。因此,对于我国眼科医生而言,获取不同种类疾病的眼内液标本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样本量足够的基础上,眼科医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并获得正常值的参考区间,以及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眼内液检测的前沿地位。
然而,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眼内液检测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眼内液检测的特殊性,对检测手段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在这一方面,主流检测方法和技术大都来自国外,而国内的原创性研究相对匮乏。陶勇教授呼吁,眼科医生和眼科技术工作者致力于技术攻关,希望有朝一日,在眼内液检测方面,中国除了先进的理念和临床经验,更能有自己的原创性技术,持续推动眼内液检测在国际上的发展和进步。
未来发展方向:宏基因组测序与外泌体研究值得高度关注
眼内液检测是指通过对眼球内包括房水和玻璃体液在内的眼内液中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抗体和细胞因子进行检测,有助于对疾病作出快速诊断。在过去,主流的眼内液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扩增方法需要提前划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范围方能进行针对性的检测。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眼内液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往往可能是某种未知或少见的病原体,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陶教授介绍,目前科研攻关的方向主要是宏基因组检测眼内液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宏基因组测序可以将眼内所有的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全部检测出来,再与基因库的生物信息样本库进行比对,从而帮助眼科医生发现潜在的、罕见的或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原微生物。
此外,眼底疾病和眼内炎治疗方面的进展同样值得关注。外泌体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热度极高的疾病诊治的载体研发,在过去的研究中,陶教授团队也发现采用“外泌体”进行细胞因子成分药物的输送,可以通过血眼屏障,提升很多眼内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通过外泌体研究开发一些理想的眼内载药载体,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爱、关怀和生活的希望,才是点亮低视力者黑暗世界的明灯”
提及此次伤医事件,陶教授表示,这次事件引起了自己的很多反思,因而也更加关注和关爱这些视力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
他分享了自己参观盲文图书馆、盲文印刷社的经历,发现很多低视力患者虽然视力不佳,但在专业器械和设备的辅助下,仍然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学习,失去视力的焦虑和痛苦也逐步减轻。
然而,目前临床眼科医生往往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关注视力结局上,忽视了患者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人文关怀相对缺失。陶教授认为,对低视力患者的帮助未必仅限于医疗活动,爱、关怀和生活的希望,才是点亮低视力患者黑暗世界的明灯。
在陶教授的未来计划中,除了科研工作外,他还希望更多关注盲人、关注盲童,为他们重获生活和工作的希望做出努力。今年“六一”儿童节,陶勇教授携手明星杨幂、王一博,进行了“光明天使关爱盲童计划”网络直播,共同呼吁大家关注低视力患者,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做有温度的医疗,做患者心灵的守护者。
最后,陶教授强调,目前我国眼科诊疗中采用的技术手段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先进技术、药物、手术设备属于“拿来主义”和“舶来品”。因此,作为眼科专科新闻媒体,作为眼科对内对外宣传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国际眼科时讯》不仅要第一时间发现和报道国际最新的科研成果,促进先进技术的迅速转化应用,同时也要将我国原创性的成果充分展示在国际舞台上。值此后疫情时代,陶教授呼吁眼科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工作者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做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眼科原创性研究,在世界上发出来自中国眼科更多的声音!
专家简介
陶勇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眼科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常务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葡萄膜炎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眼免疫学组委员
担任《Hong Kong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编委,《中华眼底病杂志》等多家杂志通讯编委和编委,《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眼科学大查房》编委,《中华眼科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通讯编委。获省部级成果奖励3项,已发表SCI论文8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6篇,主持国际科研基金4项、包括科技部86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基金2项,省部级/市级科研基金2项,获国家专利3项。参编书籍3部
曾获北京市教学比赛二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2015年“健康中国行”北京市健康科普大赛一等奖,入选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先后获得西城区百名英才称号、第二届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探索之星”奖、2015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称号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