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C中国之声丨张秀兰教授:细数OCT发展的过往与未来

  • 2020-07-29 17:01:00
  • 2952 Views

北京时间2020年6月26日至29日,第37届世界眼科大会(WOC2020 Virtual?)以线上虚拟大会的形式在互联网平台召开。本次大会值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因此大会是一场全新的虚拟会议,其后续学习日程将持续长达3个月。参与者将通过线上讲座、观展、交流开启一段难忘的个性化学习之旅。

WOC精英荟萃、大咖云集
 
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余名眼科医生、研究者以及相关领域学者共赴线上学术盛宴,在为期4天的大会日程中共同探讨眼科领域的热点话题。WOC2020 Virtual?共设24个主题,45个亚专科,2000多场演讲,除了常规的眼前节、后节疾病的诊疗外,还设立了交叉学科、国际眼科保健、眼库、眼科影像等新兴领域。在参会发言的代表中,来自中国学者有25名,将在青光眼、人工智能、视网膜疾病等领域展开探讨,发出我们中国学者的声音。
 
张秀兰教授在本次大会上,与全球著名的眼科影像学专家,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青光眼中心Linda Zangwill教授和来自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Ki-Ho Park教授共同主持“视神经、筛板和视网膜成像”环节。
 
本环节中,张秀兰教授也进行了题为“Pearls and Pitfalls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的演讲。同台演讲的专家包括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Gustavo De Moraes教授、韩国蔚山大学Kyung Rim Sung教授、首尔国立大学Jin Wook Jeoung以及来自土耳其的Zeynep Ozturker、以及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Naama Hmamel等。
张秀兰教授在WOC会议的精彩演讲:OCT在青光眼领域的应用体会
 
张秀兰教授此次的演讲内容关注OCT技术在青光眼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大会第2天21:30于主会场第2直播间呈现,张教授在演讲中,细数OCT的发展历史,阐明OCT技术在青光眼领域内的作用,为未来OCT在视盘、视网膜成像的作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意见。
 
OCT是目前眼科影像学检查最常用的仪器,可以辅助医生对眼前后节的组织形态和血管分布进行细致的评估。OCT的发明至产品成熟,历经了近20年时间,性能发生了数次飞跃,功能也得到了极大拓展。从最初的时域OCT到频域、扫频OCT,其扫描速度由2000次/秒增加至10万次/秒,轴向分辨率也从10μm提升到5μm左右;从最初的单纯结构影像到如今的血管成像,一个更加清晰、广阔的眼内世界呈现在医生面前。依据OCT扫描的部位,可将其分为前节OCT(AS-OCT)和后节OCT(PS-OCT)。前者广泛应用于房角(青光眼)、角膜、虹膜的形态评估,后者广泛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诊断、评估。
 
前节OCT的最主要用途是房角及邻近结构的生物测量。基于二维截面扫描,在手工定位巩膜嵴后,可以对房角宽度自动定量化测量(AOD、TISA),高效直观地区分宽窄房角;对Schlemm管的管径、截面积进行测量,可以明确生理及病理状态对Schlemm管的形态影响。近年来扫频光源的出现,使得前节OCT可以进行前房的三维成像,在3-5秒内完成整个前房的扫描,深度可以到达晶体后囊。三维成像也能提供更精确的三维前节参数、房角参数测量。近期研究显示前房容积、虹膜体积等三维参数的变化与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存在关联。
 
相比于UBM,前节OCT的最大短板是无法进行睫状体的清晰成像,因此无法将基于UBM的房角分型系统套用于前节OCT图像上。睫状体成像是目前前节OCT技术研发的热点。此外,更快的扫描速度、更大的扫描范围,对小梁网、Schlemm管、房水流出系统的清晰成像,对晶体皮质、核、后囊的分级等也是未来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
 
后节OCT主要用于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的成像及疾病诊断,扫描速度的提升使如今的OCT可以清晰成像眼后节的深部结构,如视网膜的10层分层、筛板的前后表面、脉络膜的下界等;获得更大范围的结构信息,主要包括3*3mm、4.5*4.5mm、6*6mm范围扫描。与前节OCT类似,后节OCT的三维成像使其可以对视网膜、脉络膜进行更精确的生物测量,从多种区域划分方式评估视网膜、脉络膜在病理状态的厚度、血管密度变化。
 
在青光眼领域,后节OCT目前能够全自动地分割、测量神经纤维层(RNFL)、节细胞复合体层(GC-IPL)的厚度及血管密度。基于厚度信息及血管密度信息的诊断系统,可以高效地区分青光眼患者和正常对照,增加了早期患者的检出率,也为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但以上参数的准确性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扫描信号强度、扫描中心定位、屈光介质混浊、图像分割错误、年龄,任一因素均可以导致测量值的误差,进而影响病情的评估。因此,如何克服以上因素对成像质量的削弱,提高OCT自动成像的稳定性、图像分割的准确性是未来技术研发的关键方向之一。尽管目前后节OCT已经做到了脉络膜深度成像,但其分辨率、扫描范围还有待提升,对视网膜的更精细分层、脉络膜中、大血管层的分割是可以期待的拓展功能。
 
综上,OCT为眼科带来了高速、精确的成像手段,可同时评估眼内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变化,更快、更深、更广是OCT发展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专家简介
 
张秀兰教授
 
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杰出PI。亚太眼科科学院院士、亚太眼科学大会青光眼学术委员会主席(2018、2019)、亚太青光眼学会理事、亚洲闭角型青光眼学会理事、亚太影像学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全国神经眼科学组委员、全国青光眼学组秘书。获得亚太眼科成就奖(2017)、亚非眼科学会荣誉奖(2018)、眼科影像杰出成就奖(2019)、世界最有影响力眼科医师100强(2014,第50名)。所在团队获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微创手术技术培训顾问委员会委员,全球知名精细标注眼科影像公开数据库平台iChallenge(https://eye.baidu.com)联合创始人。
 
从事眼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1年。作为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引领建立了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眼科学临床研究中心平台,培养了一支专业的临床研究队伍和科研骨干,带领团队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以中国区PI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4项,以总PI牵头主持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4项,以PI主持单中心临床研究研究16项。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2篇,临床研究相关文章80余篇,其中影像学、人工智能相关超过40余篇。以第一主持人先后承担28项科研课题,其中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出版三本专著《图解临床青光眼诊治》《图解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以及最新力作《图解青光眼眼前节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迄今在全国、世界各地学术演讲438场次。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