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角膜内皮功能障碍的新方案或可替代DMEK,KC儿童患者反复CXL治疗原因几何?丨ESCRS2021

  • 2021-11-24 16:34:00
  • 1187 Views

 编者按:角膜疾病是目前导致视力下降甚至丧失的常见病因之一,其手术治疗技术正在不断完善、改进,但其远期疗效不易评估。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第39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协会大会(ESCRS 2021)会议上,展示了现阶段角膜疾病手术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及有关角膜疾病发病机制的新发现,相信这些研究进展将会给更多角膜疾病患者带来光明。

 
ICRS术后角膜基质环自发脱出前,出现明显散光改变
 
为评价圆锥角膜经角膜基质环植入术(ICRS)治疗2年后,角膜屈光、视力、角膜地形图和眼像差的变化,西班牙阿利坎特Jorge L.Alio教授对西班牙、秘鲁和埃及患者取样,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多中心、连续性研究。其中记录并分析了矫正视力(CDVA)和未矫正视力(UDVA)、屈光状态、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和高阶像差值。
 
研究结果发现,角膜基质环平均自发脱出时间为5年。角膜基质环植入后,角膜曲率几乎均恢复至基线水平,角膜基质环脱出前屈光会明显变差。术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圆锥角膜分级、角膜测量数据和视力。ICRS术后屈光状态、CDVA和UDVA均变为最大。ICRS术前分析结果显示角膜畸变是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现阶段研究已证实,ICRS术后,角膜基质环自发脱出时可安全取出基质环,随后角膜地形图数据将逆转到术前水平。该研究发现ICRS术后晚期植入环脱出前会出现明显散光改变,提示该参数可作为评估预后因素。
 
一种新型人工内皮层治疗角膜内皮功能障碍的方案,或可替代DMEK
 
尽管DMEK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移植物的制备方法依然具有挑战性。因全球角膜供体短缺、与器官移植相关的法律和伦理限制等问题存在,角膜替代品显得更加重要,譬如人工内皮层。人工内皮层可附着于受体的后基质,防止房水流入基质,减轻角膜水肿。为观察人工角膜内皮植入术治疗慢性角膜水肿的手术效果,德国海德堡Victor A Augustin教授进行了一项为期2年的临床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人工内皮层可减少中央角膜厚度,随访期间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尽管视力没有显著提高,但患者自觉整体视觉质量更明亮,满意度较高。
 
结论:该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人工内皮层治疗角膜内皮功能障碍的方案,或可作为传统DMEK的替代方案,并拓宽角膜移植的适应证。不过还需更大样本量、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以确定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KC儿童患者反复CXL治疗的危险因素:14-16岁年龄段男性患者、有特应性疾病病史、剧烈揉眼
 
为观察反复角膜胶原交联术(CXL) 治疗原发性圆锥角膜(KC)的效果,香港Artemis Matsou教授及其团队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英国东格林斯泰德维多利亚女王医院接受治疗的所有年龄<18岁的KC患者。研究中测量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最大角膜测量值(Kmax)、平均角膜测量值(Km)、球面等效值(SE)。
 
研究结果发现,4.4%患者(平均年龄15岁)存在KC进展,经第一次治疗后平均18.5个月需再次进行CXL,再治疗4年后可保持稳定;83.3%患者会出现特应性揉眼。随访过程中有患者出现CXL进展加快和需要另行角膜移植治疗情况,另有患者在反复CXL 治疗2年内需行角膜基质环植入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结论:14-16岁年龄段男性患者、有特应性疾病病史和剧烈揉眼可能是KC儿童患者反复CXL治疗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需行再次手术的风险更大,如角膜移植术或视力康复手术。
 
DMEK中使用15% SF6填塞可减少瞳孔阻滞
 
传统的后弹力层内皮角膜移植术(DMEK)中,常用六氟化硫(SF6)和空气辅助供体移植材料的粘附。英国Hanbin Lee教授此次分享了一项有关15% SF6房内填塞DMEK的研究结果,并将其与20% SF6和空气填塞进行了效果比较。该研究对2017年4月至2021年3月行DMEK的患者记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瞳孔阻滞和移植物脱离情况。
 
结果发现,尽管周边虹膜切开术成功,患者仍会出现瞳孔阻滞,空气、20% SF6和15% SF6三者的发生率分别为7%、18%和8.3%,对应的移植物脱离发生率分别为21.4%、18%和16%。
 
结论:使用15% SF6填塞比使用20% SF6填塞瞳孔阻滞发生率低,且移植物脱离发生率低于空气。15% SF6在临床中是否可推行应用还需进一步大样本随访和研究。但或可作为一种同时实现增加移植物粘附性并降低瞳孔阻滞风险的有效手段。
 
Eph受体在维持角膜平衡状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Eph受体是目前已知的构成酪氨酸激酶受体(RTK)的最大亚群,胚胎发育过程中,它们负责细胞定位、胚层组织、器官发生和组织形成。成熟生物体中,受体主要负责血管壁的稳定和损伤后组织的恢复。研究早已证实Eph与血管生成和VEGF信号通路具有高度相关性,目前是眼科研究的热门对象。角膜新生血管(NV)是一种可导致严重视力损害的常见疾病,了解Eph在角膜生理和病理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疾病的诊治。因此波兰Katarzyna Zimmer教授进行了一项相关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Eph受体在角膜的健康组织中表达,主要位于边缘区和上皮细胞。有些研究报道过Eph在角膜上皮细胞迁移和分区中的作用。Eph与愈合过程中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相关性也已被深入研究。在人工诱导小鼠NV的实验模型中发现Eph的表达明显增加。此外,通过刺激与Eph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诱导角膜NV的发生。
 
结论:健康角膜中Eph受体对角质形成细胞不可或缺,其在愈合过程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均可证明其在维持角膜平衡状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新研究数据也显示,Eph受体参与了角膜NV的发生发展。因此Eph靶向药物在角膜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总 结
 
与以往相比,角膜病的治疗方式越来越“精致”,而且患者满意度也越来越高。但其远期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长期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给予治疗。了解相关危险因素和疾病的发病机制,对提高治疗具有极大帮助。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