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PCV大会主席专访丨陈有信教授:孜孜以求初心不改,赓续前行奋楫争先

  • 2022-02-16 18:01:00
  • 1869 Views

编者按:2021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分会黄斑病学组年会暨第九届PCV高峰论坛,于12月4日-5日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学术大咖,交流学术最新进展,干货满满。会议期间,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于百忙中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采访,向大家阐明了本次会议的主旨,讲述了我国PCV诊疗现状及进展。

 
会议形式求变求新,对学术孜孜以求的初心不改
 
陈教授感慨,不知不觉中,PCV高峰论坛今年已经是第九届了,每次会议都希望求变求新,通过与人文相结合的形式,更好的服务于学术内容,毕竟学术会议最重要的是学术内容。PCV一直是眼底领域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因其病情变化多端、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预后难以预测,给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经过眼科同道多年努力,PCV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故PCV高峰论坛应运而生,为眼科同道交流PCV的研究、心得、体会提供了一个学术平台。陈教授介绍了此次会议的几大亮点:
 
会议内容包罗万象,紧抓学术热点。今年PCV高峰论坛依然紧抓学术热点,汇聚近一年来PCV最新的研究进展。因与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分会黄斑病学组年会同步进行,故会议的学术内容不仅限于PCV,涵盖了所有的黄斑部疾病,包括眼底内科、眼底外科、眼底影像等,内容丰富。
 
新主题,与中国航天一起“逐梦九天”。为什么选择航天作为会议的人文主题呢?中国这几年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所有中国人为之高兴、为之骄傲。契合中国航天人“扬帆、起航、逐梦九天”的精神,故本次会议选择了“航天”这一人文主题,但会议的学术内容没有变,实现了新的人文主题与永恒不变的学术内容完美结合。
 
线上会议再创新——虚拟VR-3D场景。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会议采取线上会议的形式,与之前使用视频直播的方式相比,今年会议进行了一大创新:制作了含虚拟VR-3D场景的会议海报,直播时通过点击链接可直接进入到3D虚拟的学术会场,广告、会议日程等也都实现立体、三维显示。通过科技的进步,让线上会议也能达到线下会议身临其境的感觉。陈教授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会议系统的完善,3D虚拟空间的会议形式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青睐。
 
PCV诊疗现状:困知勉行,积厚成器
 
研究证明,与欧美人群相比,PCV在亚洲人群中更多见,发病率较高。陈教授指出,目前湿性黄斑变性患者当中,约有30-40%是PCV。PCV一直是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几年PCV领域也取得了很多进展:
 
AAO大会上有学者提出来,既往称之为BVN,应改成BNN,这是一个新的观点,认为PCV本质上还是新生血管。
 
影像学诊断方面,基于眼底彩照和OCT的快速进展,可以观察到结构变多,如脉络膜的结构、PED显示、分层显示、多腔PED、多叶状PED等。利用眼底照相和OCT诊断PCV,研究人员列出来三个主要的标准和六个次要的标准,并进行组合,诊断的符合率约到90%或者以上。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多项研究:
 
PCV诊断研究。
 
利用不同的影像学指标进行验证,用非ICGA的手段来诊断PCV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PCV机制研究。
 
孙晓东教授团队报告的文章中显示,Polyps病灶呈血管缠结或血管团,而不是真正的血管瘤样结构,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
 
有专家将PCV称为血管瘤样的I型新生血管,重点强调其血管瘤样形态。
 
PCV分类、发病机制、与免疫学的相关性、涡静脉压力增高、基因的多态性等多方面的研究均有突破。
 
人工智能诊断鉴别PCV。
 
陈教授团队应用双模态技术,使OCT与眼底彩照联合图像识别AI技术对AMD、PCV进行诊断和鉴别,意义重大;同时陈教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识别ICGA诊断PCV,其水平甚至超过了住院医师。
 
PCV影像学进展。
 
目前我国的OCT水平较高,能够发现很多活体上的血管结构。马志中教授及其团队报告了他们的病理发现:PCV的异常血管进入到Bruch膜里,所以马教授认为PCV是Bruch膜的疾病,这也是PCV的一个重大进展。
 
PCV治疗。
 
关于PCV的治疗方法之一——抗VEGF类药物,也有多项相关研究。
 
PCV大出血治疗,国内现在很多医院采用tPA注射或者玻璃体腔注射+注气等方法,在治疗PCV爆发性大出血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
 
陈教授将在此次会议上报告一个三年以上的Start研究:关于康柏西普治疗PCV的一个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入组近五百例患者,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总之,这一年来在PCV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陈教授相信在此次会议上,将有更多眼科同道分享更多新进展。
 
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务实笃行再创辉煌
 
近两年是非同寻常的岁月,COVID-19的肆虐对整个人类的冲击非常大。由于疫情防控、交通管控等原因,很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陈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对比疫情期间正常随诊患者和不正常随诊患者的视力预后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视力预后情况有显著差异,不能及时随诊的患者其视力预后更差,同时也表明了正常随诊、正规治疗、按需治疗的必要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智能+远程医疗技术或许是解决方案之一。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技术、远程医疗技术、高速通讯技术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陈教授提议,适应疫情变化,主动拥抱新技术。
 
远程医疗技术更便捷。患者可避免奔波劳碌,通过远程医疗技术指导基层医院的医生诊疗,可实现患者在当地医院享受到更权威、更先进的医疗服务。
 
疾病筛查软件面世。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有三款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软件已获批上市,将来会有更多关于其他疾病的筛查软件被批准上市,并大面积应用于基层临床。这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将实现更多的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必将挽救更多患者的光明。
 
高速通讯技术助力远程医疗技术。很多眼底疾病需要进行激光治疗,有些基层医院可能没有掌握相关技术,而高速通讯技术+远程医疗技术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陈教授及其团队去年通过5G高速通讯技术+远程医疗技术,成功为偏远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了5G远程激光手术。5G高速通讯技术每秒钟下载量可达800M以上,延时短(20ms之内),可实现实时诊断、治疗、患者教育、培训。
 
国货崛起,引领新潮流。陈教授对于药械方面有两个期待:一是目前可能有些药物要降价,这对于广大医生和患者是利好消息,是一个福音,期待更多、更好、更廉价的药物出现;二是新的技术、检查设备、诊疗设备的出现,尤其是国产设备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国内医生越来越喜欢国产设备,现在国产等于国际水平。
 
“疫情带来教训,贸易战敲响警钟,这些暂时的困难使得我们更加奋发图强,做出更多高精尖的眼科医疗设备,应用到眼科诊疗中,使我们国人有更高水平的治疗设备;另外药物研发方面,无论是抗VEGF药物、基因治疗、干细胞疗法及新材料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的一年是非常值得我们期待的!”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