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视网膜血管瘤是视网膜常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视网膜血管组织,有些血管瘤常与全身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共同存在。这些疾病起病隐匿,有些可能对患者的生活没有影响,亦未被发现;有些可能会造成患者的视力下降,而有些甚至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Retina China 2023)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孙大卫教授阐述了4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瘤及其鉴别要点,帮助广大眼科医生理清临床诊疗思路。
视网膜毛细血管瘤(Retinal Capillary Hemangioma,RCH)
RCH是一种由纺锤样细胞、小血管以及透明基质细胞组成的错构瘤,其中基质细胞被认为是该肿瘤的起源细胞,所以也称为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发病率约为1/40000-54000,可仅仅累及眼部,亦可累及全身多脏器(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其眼部表现为视网膜上边界清楚的红色结节样瘤体伴随扩张的滋养动脉与引流静脉,瘤体可单发或多发,分为向玻璃体生长的内生型及向脉络膜生长的外生型。常见的并发症为渗出,表现为瘤体周围或远离瘤体的视网膜出现黄白色渗出,此外还有牵拉,为瘤体周围继发视网膜纤维血管膜形成,可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从而造成视力下降。
RCH可见其粗大的滋养动脉与回流静脉,伴增殖膜牵拉视网膜劈裂
图一 RCH
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Vasoproliferative Tumours ofthe Retina,VTR)
VTR是一种罕见的视网膜良性肿瘤,其中74%为原发性,26%继发于中间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Coats病等疾病。VTR的患者早期常无任何症状,主要因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漂动而就诊。瘤体临床上表现为黄色或红色的视网膜肿块,多分布于赤道部和锯齿缘之间,下方(60~90%)和颞侧(42~75%)多见。与原发性VTR相比,继发性VTR双眼发病(20%),单眼多发(15%),以及巨大肿瘤的病例更多,且发病年龄更早,视力更差。视力下降是由于黄斑区渗出(23%)、黄斑水肿(32%)、视网膜前膜(20%)等原因造成。
下方视网膜远周部可见一约5PD大小实性肿物,为VTR
颞侧周边视网膜可见一巨大VTR伴随大量黄白色渗出(玻璃体腔含硅油)
图二 VTR
视网膜蔓状血管瘤(Racemose angioma of the Retina)
视网膜蔓状血管瘤不是真正的肿瘤,其并没有瘤体形成,实际为先天性视网膜动静脉异常吻合,所以亦称为视网膜动静脉畸形。一般单眼发病且多无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1型:异常交通的动静脉之间仍有不正常的毛细血管丛存在,此型患者多无症状,亦无全身其他部位血管改变;2型:异常交通的动静脉直接相通,一般亦无症状,但可能伴随全身其他部位血管异常;3型:眼底广泛而复杂的动静脉交通异常,常有患眼视力下降与视力丧失,且多数伴有其他部位的血管异常。
视网膜血管迂曲,较难分辨动静脉,激光斑围绕闭塞血管
图三 视网膜蔓状血管瘤
视网膜海绵状血管瘤(Retinal cavernous hemangioma)
视网膜海绵状血管瘤,多单眼发病,青少年多见,一般无症状或偶有视力下降或黑影。临床上表现为视网膜内层有多数簇状或葡萄状薄壁的静脉性血管瘤,通常无供养血管,病变多静止不变,极少伴有渗出、出血与视网膜脱离。
一例视网膜海绵状血管瘤的多模影像表现
图四 视网膜海绵状血管瘤
视网膜血管瘤的鉴别要点
孙大卫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眼科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博士后哈尔滨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 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病理学组 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 青委中国眼微循环学会 常委、青委副主委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黑龙江省医学会眼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眼底病学组 组长黑龙江省眼底病联盟 主席首届龙江名医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重点课题评审专家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