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畏光是眼病的一种症状,眼睛不能耐受光线的刺激,常伴有眼睑痉挛流泪。治疗时应查找造成畏光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治疗。畏光多见于角膜异物、角膜炎及角膜外伤、虹膜炎、结膜炎,扩瞳也可引起畏光。此外,视网膜视神经疾病会出现畏光症状吗?其发病机制又可能是什么?COOC 2023会议上,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眼科黄厚斌教授带来了相应的精彩学术分享,让我们跟随黄教授的脚步,一起走进“畏光”的视界。
什么是畏光?
畏光曾称为羞明,Photophobia(畏光)来自两个希腊语photo(意为“light”)和phobia(意为“fearor dread of”),意为fear of light。1934年,Lebensohn曾详细描述了畏光,将其定义为“光线刺激眼,从而引起或加重疼痛”。
黄教授表示,从这个角度考虑,畏光一词描述的不尽然准确。实际上畏光症状是在光线刺激下引起的疼痛,即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疼痛不适的光线刺激却引起了疼痛不适感,称为光眼痛。光线刺激在引起疼痛之前已然造成了机体不适,较重的刺激会引起或加重疼痛;较轻的刺激,只感觉刺眼,称为眩目。
畏光是眼睛对光线的耐力下降所致,其表现包括光刺激造成眼痛或头痛、光刺激加重头痛、光刺激后单纯的眼部不适、对光普遍厌恶。畏光需要与昼盲相鉴别,昼盲主要是指患者在白天或者光线明亮的环境下,视力明显下降、视物模糊不清的病症。昼盲往往伴有畏光,可见于视网膜疾病(如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核性白内障等,偶也可见于视神经疾病。
畏光的病因: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造成眼睛畏光的原因较多,黄教授进行了详细列举:
一、眼部病变
1.眼前节疾病
出现畏光症状的眼前节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为干眼;最严重的疾病是角膜炎、眼表擦伤,特别是角膜擦伤、眼表异物;其他疾病包括角膜基质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葡萄膜炎、巩膜炎、角膜营养不良、青光眼或高眼压、翼状胬肉、白内障、晶状体或人工晶体异位、无晶体眼或人工晶体眼、后发性白内障、虹膜缺损、无虹膜、瞳孔散大、眼部手术或外伤后等。
2.眼后节疾病
出现畏光症状的眼后节疾病包括玻璃体炎、小柳原田综合征、交感性眼炎等脉络膜炎、黄斑水肿、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II型、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光感受器功能障碍和视网膜营养不良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Leber先天性黑矇、全色盲(视杆单色视)、缓视症(bradyopsia,也称RGS9/R9AP视网膜病变)、Stargardt病、先天性静止性夜盲、视网膜光凝后、眼缺血、恶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炎或光损伤、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等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视网膜视神经病变、无脉络膜症及其携带者等。
畏光可能是光感受器功能障碍的早期症状,如Leber先天性黑矇等,可合并视力下降、夜盲、昼盲、频繁的闪光等;特别是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畏光可能是出现视力下降之前的最早期征象,此时可能诊断伪装病。
3.眼睑及附属器疾病
出现畏光症状的眼睑及附属器疾病包括眼睑痉挛、睑缘炎、睑板腺功能障碍等。眼睑痉挛是一种局部肌张力障碍,伴不自主的眨眼、挤眼和闭眼,病因不明,可能与脑干眨眼反射通路的兴奋/抑制不平衡有关。眼睑痉挛常伴畏光,80%的患者主诉在开车、看电视、阅读时,明亮的光线可使眼睑痉挛加重,94%的患者对光敏感,大约半数时候周围环境光线即可诱发眼睑痉挛,明亮光线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会诱发眼睑痉挛。眼睑痉挛患者对光的敏感性与偏头痛患者类似,均比正常人更敏感。
4.视神经病变
包括视乳头水肿、视神经炎或者后视路的脱髓鞘病变、梅毒性视神经炎等。
5.其他眼部疾病
包括白化病、视疲劳、间歇性外斜视、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眶内感染或眼眶炎性病变等。
如果一个患者畏光,却没有查到明显的原因,需排除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可能;若同时伴有其他视觉症状如视力下降,则更应该考虑视网膜视神经疾病。
二、神经系统疾病
偏头痛、脑膜炎、颅脑外伤(如脑震荡、硬膜下出血等)、视交叉病变(如垂体肿瘤、垂体卒中、垂体炎等)、枕叶病变如兴奋性增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颅内肿瘤、颅内压增高或降低、颈动脉夹层、中风、癫痫、丘脑病变(肿瘤、卒中、出血)、丘脑感觉障碍、痛觉过敏综合征、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短暂性头痛和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症、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以及一些发育性和感觉障碍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出现畏光症状。畏光甚至可以是上述疾病的首发症状,如视交叉压迫。
三、精神心理性疾病
焦虑、抑郁、各种恐慌症、神经衰弱(慢性疲劳)、酒精诱发的迟发性头痛(旧称宿醉性头痛)等精神心理性疾病可能导致畏光症状的出现。害怕呆在陌生环境中的人(旷野恐怖症)常可伴畏光,这些人喜欢戴墨镜,在暗处更容易放松,光线常可使他们焦虑;此外,神经衰弱、两极型抑郁、季节性抑郁都可伴有畏光。与之相反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凝视太阳的倾向,却没有任何不适;使用光线疗法治疗抑郁,畏光等眼部症状均可减轻;焦虑和恐惧性疾病的患者对光线的耐受性降低,但经过行为调整和治疗可以好转。
四、药物
使用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平类药物、氯喹、哌醋甲酯、氟哌啶醇、锂剂、利奈唑胺、唑来磷酸、西地那非、毒品(如海洛因、阿片类等)、奎宁、砷剂、碘剂及溴剂等药物时可能会出现畏光症状。
五、其他原因
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流感、狂犬病、登革热等,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莱姆病、炎症性肠病、毛囊性鱼鳞病脱发和畏光、银屑病样病变与掌跖角化病、血清素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锌缺乏伴外分泌功能不全、职业性畏光等疾病也可能出现畏光症状。
溯本求源,剖析畏光的发病机制
01病变直接刺激角膜的痛觉神经末梢
角膜炎等病变特别是造成角膜上皮缺损时,会有严重的疼痛和畏光。由于失去了上皮的保护,角膜的痛觉神经末梢直接裸露,这些神经末梢是无髓鞘的。神经麻痹性角膜病变采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早期,常出现严重的疼痛和畏光,因为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了神经末梢的生长,但角膜上皮尚未修复,新生的神经末梢裸露在外,极易受到刺激,从而出现严重的畏光和眼痛。角膜病变越表浅,畏光症状越重。临床上引起最严重畏光的疾病就是角膜上皮损伤性病变,但如果角膜神经受损,如神经麻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病变等,则即使角膜大面积上皮缺损,也可能无明显畏光、流泪等眼刺激表现。
02干眼最终可以导致角膜神经病变
且在干眼恢复后还能可持续存在。如果患者有干眼和畏光症状,但检查不支持干眼的诊断,则须考虑角膜神经病变,除非证明有其他疾病。除干眼外,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化疗等均可引起角膜神经病变。
03进入眼内的光线增多
一种原因是由于瞳孔散大,不能随光线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可使入射光线增加,从而出现畏光症状。另一种原因是由于光线过滤减少,如白内障术后特别是单眼白内障术后,导致畏光症状的出现。
04光线的散射增加
白内障、晶体脱位、角膜云翳、角膜斑翳、角膜营养不良,玻璃体炎、黄斑水肿、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等疾病,可使光线散射增加,从而出现畏光,一般程度较轻。
05黄斑色素的缺乏
黄斑色素包括叶黄素、玉米黄素、黑色素等,对畏光有保护作用。黄色素主要位于Henle纤维和内丛状层,能有效的遮挡入射光,特别是短波长光;黑色素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主要是减少和遮挡进入眼内后在眼内组织的散射光线。当黄斑区的这些色素减少或者分布发生改变时,如中心凹旁毛细血管扩张症、白化病等,不能有效的遮挡光线,并加重氧化应激损伤,因此可以出现畏光,特别是短波长的光可能更明显。
06Müller细胞功能障碍
Müller细胞跨过整个神经视网膜,像活光纤,发挥导光作用,将光线从视网膜内表面传递到光感受器,Müller细胞功能障碍会引起黄斑黄色素丢失,黄色素丢失导致畏光,并加重氧化应激损伤。如Sjögren-Larsson综合征,畏光是其主要症状;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II型,也会导致出现畏光症状。
07脑膜受刺激或脑神经损伤
一般是由于基底部脑膜特别是鞍隔受刺激所致,由三叉神经第一支支配脑膜的神经所介导,如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颅内病变。
08光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强或明暗适应的能力下降
光感器损伤的早期处于超敏状态,对光线刺激过于敏感,如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AZOOR)、药物毒性等。光感受器对明暗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如缓视症(bradyopsia)、职业性畏光等。
09机体弥漫的感受阈值降低
角膜神经痛、神经衰落、视疲劳、流感等疾病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表现为对光的弥漫厌恶、甚至痛觉过敏,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光超敏痛(photoallodynia)。
黄教授指出,可以通过询问病史、裂隙灯检查、表面麻醉或睫状肌麻痹、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手段逐一鉴别和排查患者畏光的神经通路。深厚的专业功底、缜密的诊疗思路在此过程中将助益无穷,使患者获得更精准的诊断,获得更有效的治疗。
黄厚斌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眼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眼科主任国家公派英国Moorfields眼科医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华眼科学会视觉生理学组副组长海南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省医学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军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眼科》《中华眼科医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ophthalmology》(中文版)编委主编(译)专著8部,参编专著11部,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6项,发表中英文论文150余篇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60号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