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未行微生物培养进行治疗,是否可行?

  • 2025-02-17 20:47:00
  • 300 Views

编者按: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治疗和处理极为棘手。为了更好地治疗眼内炎,眼科医师通常会进行微生物培养,而后根据培养结果制定治疗策略,但微生物培养需要时间,培养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条件及时进行微生物培养,是否就不能尽快治疗眼内炎呢?针对这一问题,Annika G Samuelson等人开展了一项研究,评估了无微生物培养治疗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疗效,为眼科医师提供了参考。


这项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了2014年2月1日至2022年11月1日期间进行白内障手术后出现的所有眼内炎病例。所有出现眼内炎的眼都需要在室内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治疗,并进行玻璃体或前房冲洗。研究者们将眼内炎病例分为两组,如果玻璃体或房水样本被送去进行微生物取样,为培养组;如果玻璃体或房水样本未被送去进行微生物取样,则为“非培养组”。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内炎出现后12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VA)、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以及后续的手术需求。


结果显示,在232例确诊的眼内炎病例中,196例(85%)属于“培养组”,36例(15%)属于“非培养组”。在眼内炎出现时,“培养组“的平均(SD)logMAR VA为2.14(0.8)(20/2760),“非培养组”的平均(SD)logMAR VA为1.93(0.8)(20/1702)(P=0.185)。在12个月的随访中,“培养组”的平均(SD)logMAR VA为0.80(1.0)(20/126),“非培养组”为0.41(0.5)(20/50)(调整后差异=0.41,95%置信区间=-0.043至0.857,P=0.076)。“培养组”196只眼中有20只眼(10%)在出现眼内炎后12个月内发生继发性视网膜脱离,“非培养组”为0只(P=0.045)。


该研究提示,白内障手术后不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眼内炎患者的视力结果与接受微生物培养的眼相似,发生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很低。当无法及时进行微生物培养时,及时经验性用药治疗白内障手术后的眼内炎也是可接受的策略。


参考文献:Annika G Samuelson,Samir N Patel,Kapila Kommareddy,et al. Outcomes of Postcataract Surgery Endophthalmitis Managed Without Microbial Cultures. Ophthalmol Retina. 2025 Jan;9(1):40-45.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