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青光眼药物持续用一年,角膜上皮会发生哪些变化?

  • 2025-07-03 17:33:00
  • 7 Views

编者按:青光眼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元凶”,眼压升高是引发这一严重后果的关键风险因素。正因如此,降低眼压成为了各类青光眼治疗手段的核心目标。在众多治疗方式中,一线药物在控制眼压方面发挥着基石般的重要作用。然而,临床实践中早已发现,这些药物在发挥降眼压疗效的同时,也会对眼表产生不良反应。但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这些药物对角膜上皮具体且定量的客观影响,此前一直缺乏明确有力的证据。近日举办的第11届世界青光眼大会(WGC 2025)上,一项聚焦于治疗青光眼局部用药对角膜上皮一年随访效果的研究脱颖而出,成为大会焦点,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项研究采用了观察性、纵向、前瞻性设计,旨在深入探究抗青光眼局部用药对角膜上皮的长期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精准细致的数据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依据。研究团队从哥伦比亚卡塔赫纳眼科诊所纳入初诊青光眼患者,入选标准要求患者未接受过抗青光眼治疗且无眼表异常,排除了在研究期间接受眼表相关手术或外伤的患者。

在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每次就诊时都接受了完整的眼科检查,并完成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以便全面评估眼表状况。在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后90天、180天和365天这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分别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表分析仪(OSA)进行评估。数据收集完成后,运用Epi Info v.7.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共纳入42例患者(84眼),患者平均年龄为62.7岁,其中62%为女性。研究结果令人深思。在角膜基质厚度方面,基线平均为536μm,经过一年的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增至543.5μm;而角膜上皮厚度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基线平均为45.5μm,1年后降至43.1μm。OSDI评分从基线的7.6分(处于正常范围)显著升高至1年后的17.4分(达到轻度干眼水平)。泪膜破裂时间也从基线的8.3秒降至一年后的7.1秒。睑板腺缺失比例从基线的12.4%升至一年后的20.5%。泪河高度从基线的0.37mm降至一年后的0.35mm。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使用抗青光眼药物会导致角膜上皮变薄,而角膜厚度的增加很可能是由于继发性基质水肿所致。同时,泪膜破裂时间和睑板腺缺失比例是使用这些药物后变化最为明显的临床数据,这提示抗青光眼药物对泪膜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一研究成果在青光眼治疗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眼科医生在为患者挑选抗青光眼药物时,不能仅仅聚焦于药物的降眼压效果,还需全面、深入地考量其对眼表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WGC 2025会议上公布的这一研究成果,无疑为青光眼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框架,有望推动青光眼治疗朝着更加安全、有效的方向发展。


标题:EFFECT OF TOPICAL MED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GLAUCOMA ON THE CORNEAL EPITHELIUM AT ONE YEAR OF FOLLOW-UP.

作者:Oscar Teheran Forero,C Balmaceda Herrera,L Hoyos,S Ortega Buelvas,E Ramos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