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RS角膜临床观察篇丨多维临床观察揭示眼表疾病的诊疗新维度

  • 2025-04-28 17:01:00
  • 3 Views

编者按:角膜疾病的临床观察与探索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不仅直接改善患者预后,还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推动眼科学整体发展。ASCRS 2025会议上,角膜领域临床观察类的研究层出不穷,小编特精选并分类其中的一些优秀壁报,整理成文,以供广大读者阅览。


核心内容提要

1.利用高清OCT分析眼前节解剖结构的定量特征,中央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均与周边角膜厚度直接相关。这些测量值可为前房诊断及治疗的微创手术入路安全性提供参考。

2.青光眼术后患者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角膜内皮移植术三年移植片存活率较青光眼药物控制人群显著下降,小梁切除术患者移植失败率最高。

3.尽管预期轻中度干眼患者的泪阜上皮病变程度与泪膜渗透压正相关,或至少组间存在渗透压差异,但结果与之相悖。

利用高清OCT分析眼前节解剖结构的定量特征

眼前节高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HD-OCT)技术是一种基于光学干涉原理的高分辨率、非侵入性成像技术,主要用于眼前节结构(如角膜、前房、虹膜、房角等)的精细化评估,已成为眼科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及疗效监测的核心工具,持续推动精准眼科诊疗的进步。本研究通过HD-OCT技术,评估不同人群中央角膜厚度(CCT)、周边角膜厚度(PCT)及前房深度(ACD)的解剖学关系与特征。

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3年8月至2024年3月某单一机构中18岁以上患者经去识别的HD-OCT图像及人口统计学数据。使用数字化工具测量两轴(A轴:平行于虹膜平面;B轴:垂直于角膜,均起始于巩膜突外2mm处)的PCT、CCT、ACD,以及既往记录的生物测量参数(如眼轴长度AL)。自变量为PCT的A/B轴值,因变量为CCT和ACD。采用双样本t检验与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研究共纳入59例患者100只眼,平均年龄65.6岁,71%为女性,48%为自然晶体眼。平均CCT为523.6?,ACD为2.8mm,AL为23.6mm。年龄<70岁及亚洲患者的A轴值显著更高(P<0.01)。CCT与A轴(r=0.60, P<0.001)、B轴(r=0.67, P<0.001)均呈正相关。ACD与B轴(r=0.39, P<0.001)及AL(r=0.48, P<0.01)正相关。人工晶状体眼患者ACD显著高于自然晶状体眼(自然晶状体眼:2.55±0.38mm;人工晶状体眼:3.05±0.49mm;P<0.001)。ACD与AL比值平均为0.13±0.01(范围:0.09-0.16)。

结论:基于HD-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均与周边角膜厚度直接相关。与虹膜平面平行的周边角膜厚度指标(A轴)此前研究较少,其测量值可为前房诊断及治疗的微创手术入路安全性提供参考。作者:Lily Young, MD


青光眼术后患者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角膜内皮移植术三年移植片存活率研究

既往接受青光眼手术患者的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角膜内皮移植术(DSEK)移植片存活率存在显著异质性。本研究比较无青光眼、单纯药物控制青光眼及青光眼术后患者的移植片存活率,并对手术干预青光眼亚组进行生存分析。研究回顾性分析佛罗里达大学健康中心2013-2023年354例DSEK病例。移植失败定义为:需再次角膜移植、术后8周持续角膜水肿,或初始透明移植片出现持续12周以上不可逆混浊的角膜水肿。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存活率。

结果显示,无青光眼组(n=230)、药物控制青光眼组(n=37)和手术干预青光眼组(n=87)的1、2、3年移植片存活率分别为84.3%、79.1%、75.8%;75.6%、74.1%、71.4%;77.6%、63.8%、58.7%(时序检验[Mantel-Haenszel],P=0.028)。青光眼手术亚组中,小梁切除术组(n=26)3年存活率36.4%,引流阀组(n=42)73.1%,联合术式组(n=19)60.2%(时序检验[Mantel-Haenszel],P=0.021)。

结论:青光眼术后患者首年移植片存活率与药物控制组相当,但三年存活率显著下降,可能与风险意识驱动的围手术期密集随访相关。长期观察显示,小梁切除术患者在青光眼手术亚组中移植失败率最高。作者:Sohum Sheth, BSc


轻中度干眼患者的泪阜上皮病变与泪膜渗透压研究

继发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干眼患者中,泪阜上皮病变(LCE)的相关性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LCE特征。本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通过分析轻中度症状患者的泪膜渗透压,探讨LCE与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

根据SPEED量表评分,将MGD合并LCE患者分为轻度症状组(评分≥6且<12,n=62)和中度症状组(评分≥12且<20,n=60)。采用丽丝胺绿活体染色法评估LCE程度,并与泪膜渗透压(mOsm/L)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电极阻抗技术测量50?泪液样本渗透压:将检测卡尖端浸入下眼睑颞侧1/3处泪膜月形带,对轻中度症状患者进行多次测量后取双眼均值。

与既往研究一致,LCE程度与MGD继发干眼症状呈正相关(轻度组P<0.01;中度组P<0.01)。但两组患者LCE与泪膜渗透压呈负相关:轻度症状组(平均301±3.3 mOsm/L;相关系数-0.168,P<0.01)、中度症状组(平均296±3.9 mOsm/L;相关系数-0.234,P<0.01)。

结论:此前关于泪膜渗透压与干眼体征/症状相关性的研究结论不一。尽管预期LCE程度与泪膜渗透压正相关,或至少组间存在渗透压差异,但结果与之相悖。作者:Jack V. Greiner, PhD, MD


总结:角膜疾病的临床观察与探索是眼科医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其重要性贯穿于疾病诊疗的全过程。随着再生医学与精准医疗的进步,角膜疾病的临床研究将持续突破诊疗瓶颈,成为守护视觉健康的关键基石。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