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复杂白内障手术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术中诸如小瞳孔、角膜混浊等复杂状况,为手术操作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极大考验眼科医师的专业技能与应对能力。然而,科技发展的浪潮为这一困境带来了破局之策。术中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为复杂白内障手术带来了曙光,该技术可实时提供全眼前段断层成像,为医师在手术过程中提供了全面、精准的视觉信息支持,从而辅助医师做出更为科学、精准的决策,有效提升手术的成功率与安全性。在第二十五届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术会议(CSCRS 2025)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雯教授以“实时精准导航:术中扫频OCT赋能复杂白内障手术决策优化”为主题,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干货满满的学术分享。值此盛会之际,《国际眼科时讯》特邀徐雯教授,深入探讨术中扫频OCT如何重塑复杂白内障手术格局。
《国际眼科时讯》:请您谈谈复杂白内障的手术难点有哪些?术中扫频OCT如何针对性解决这些痛点?
徐雯教授
复杂白内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术语,而是眼科业界约定俗成的称谓,其涵盖了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特殊情况。例如,患者瞳孔较小,术前无法充分观察晶状体全貌;角膜混浊,既影响术前观察,也妨碍术中操作;晶状体半脱位者,其体位改变时,病情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晶状体核硬度极高或为乳白障等情况,术中不仅容易发生并发症,还会影响对晶状体后囊等结构的观察。上述种种情况难以一一详述,但都给白内障手术者,尤其是年轻医师和基层医师带来了挑战,增加了手术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导致患者术后预后较差。此外,眼科医师的学习曲线也会相应延长。
而新一代术中扫频OCT技术为手术带来了显著改善。该技术与传统OCT技术相比,具备两大特点:一是扫描频率极快,可在术中实时提供影像学图像结果;二是扫描深度可完全覆盖整个晶状体及前段玻璃体,恰好满足白内障手术医师的需求。术中,扫频OCT能够实时提供从角膜到前段玻璃体的全方位、全眼前段断层成像,影像质量清晰。这有助于医师在手术全过程(从术前准备到关闭切口)中,从新的维度判断晶状体及其周围结构的变化、形态完整性及位置改变,从而更好地重新诊断并制定手术方案。
《国际眼科时讯》:术中扫频OCT如何通过实时成像数据改变传统手术的决策流程?
徐雯教授
术中扫频OCT的实时成像数据在多个方面改变了传统手术的决策流程。对于一些特殊患者,例如小瞳孔患者,在手术干预扩大瞳孔后,可以结合术中扫频OCT的全方位3D重建扫描模式与放射状扫描模式,对晶状体的形态进行全面重新诊断。评估内容包括囊膜是否存在破裂或缺损、晶状体位置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球形晶状体、小球形晶状体等形态改变。这相当于在术中对瞳孔进行干预后,重新进行诊断,从而为进一步的手术决策提供依据。
对于屈光间质混浊的患者,例如角膜条件极差的患者,术前裂隙灯检查往往无法准确评估晶状体情况。手术显微镜下的正面观察也缺乏充分信息。此时,可以利用术中扫频OCT对晶状体进行全方位扫描,判断晶状体状况,从而辅助手术方案的确认或修正。
此外,该技术对晶状体半脱位患者也极具价值。门诊检查时,裂隙灯检查需患者取坐位,尽管B超或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可在仰卧位进行,但由于设备存在局限性,其清晰度和扫描深度往往无法满足明确诊断的需求。且这些设备为接触式操作,无法在手术时使用。因此,当患者取仰卧位时,可以借助非接触式的实时扫频OCT,再次评估晶状体半脱位的位置变化。这对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如果仰卧位时半脱位的晶状体明显下沉,超出了白内障医师的操作范围,则可能需要动用后段玻璃体切除术。故术中扫频OCT为进一步手术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际眼科时讯》:您如何看待术中扫频OCT与AI算法的结合,有哪些前沿方向可以探索?
徐雯教授
由于术中扫频OCT提供的是影像学资料,且能随着术中操作进行动态、连续的观察,因此它可以为AI算法构建丰富的数据库。未来在白内障手术精准测量领域,包括晶状体度数、位置以及晶状体与周边组织关系的精准测量等方面,均可大有可为。此外,该技术对提升手术安全性、预防并发症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特殊白内障的再次诊断,术中扫频OCT在组织识别方面能发挥出色作用。基于术中组织出现的特殊影像,我们可以进行安全预评估。例如,当眼内组织受到轻微损害时,该技术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向术者发出预警。术者据此可及时调整操作,避免并发症进一步恶化。非常期待未来能在这一领域开展更多研究,以指导临床工作。
《国际眼科时讯》:此次会议上,您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徐雯教授
作为会议组织方,从前期的组稿、审稿工作,以及查看大会邀请众多专家参与的会议日程后,我们深感在白内障和屈光手术领域,仍有许多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在审稿阶段,今年收到了大量关于前节OCT在晶状体、角膜及前房空间评估、测量与预测等方面功能的研究投稿。这一技术不仅在白内障手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在ICL等其他眼前段手术中也同样能够发挥全方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了解到,高端人工晶状体的研究正不断深入,并融合了诸多先进的观测手段。展望未来,国产新技术的涌现,如本次会议分享的术中扫频OCT,必将使白内障领域的研究朝着愈发精准、精细的方向发展。我们满怀期待,一旦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将造福更多复杂白内障患者,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升。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