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据揭秘:抗精神病药一代与二代的白内障风险孰高?

  • 2025-07-02 17:45:00
  • 4 Views

编者按:药物性白内障是指长期应用或接触对晶状体有毒性作用的药物或化学药品所导致的晶状体混浊,其机制涉及氧化应激、晶状体蛋白变性及代谢紊乱等多通路作用,但临床证据多局限于小规模病例报告或动物实验。随着全球精神疾病患病率的上升,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已成为公共卫生焦点,而现有研究对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白内障风险差异仍存在争议。在2025年加拿大眼科学会年会 (COS 2025)上,一项关于抗精神病药物与白内障发病风险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分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超1200万份数据,系统性揭示了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白内障形成中的差异性风险,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参考。


既往研究对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与白内障的关联已有共识,如高剂量氯丙嗪、硫利达嗪等长期使用被证实可致晶状体混浊。然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奥氮平)的安全性争议持续存在。尽管部分动物实验提示其风险较低,但临床观察性研究结果矛盾,导致临床用药决策缺乏明确依据。鉴于此,Angela Kwan等人通过定量分析抗精神病药物相关白内障不良事件报告的频次及强度,旨在验证此类药物与白内障发病是否存在非均衡性信号,以期为临床风险评估及药物选择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人员采用OpenVigil 2.1工具,分析2003年第四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FAERS数据库中所有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的不良事件报告,计算并报告了报告比值比(ROR)、比例报告比(PRR)、相对风险降低率(RRR)等指标评估药物与白内障的关联强度。


研究结果

  • FAERS数据库共检索到12345128例独立不良事件报告,女性占52.36%,男性占34.51%。其中白内障报告34879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报告372107例(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为10274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为361833例)。

  • 与数据库中其他药物相比,接受氯丙嗪(ROR=7.60,95%CI 3.78-15.29,P<0.0001,IC025=1.23)和喹硫平(ROR=1.64,95%CI 1.44-1.88,P<0.0001,IC025=0.48)治疗的患者白内障报告风险显著升高。其余10种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14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均未显示显著风险关联。


研究结论

与FAERS数据库其他药物相比,特定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白内障报告呈现非均衡性特征。尽管结果无法确立因果关系,但强调了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者白内障监测的重要性。


讲题:A Real-World Population-Based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taracts and Antipsychotics 

作者:Angela Kwan, Moiz Lakhani, Emaan Chaudry, Marko Popovic, Amrit Rai, Amandeep Rai, Edward Margolin, Roger McIntyre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