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葡萄膜黑色素瘤,这一成人眼内最为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全球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0.3至8,严重威胁患者视力及生命。其中,约50%的患者将面临肿瘤转移的严峻挑战,一旦发生转移,患者1年生存率仅为20%。因此,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疗一直是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近期,在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眼肿瘤分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刘月明副主任医师详尽报告了其团队自2007年至2024年间,累计治疗的2003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研究成果。患者群体平均年龄为47.2岁,男女比例接近平衡。
解读:葡萄膜黑色素瘤诊断与分型
该项研究发现,葡萄膜黑色素瘤以脉络膜受累最为常见(87%),病灶多呈蕈状或半球形(62%),部分伴随渗出性视网膜脱离(87%)。影像学检查如眼底照相、彩色多普勒显像(CDI)、磁共振成像(MR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在肿瘤形态及侵袭深度评估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组织学分型显示,梭形细胞型占比最高,为72%,混合细胞型占17%,上皮细胞型则为11%。
详解:巩膜外敷贴放疗技术
巩膜外敷贴放疗是一种创新的局部治疗手段,通过精确放置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如125I)的敷贴器,直接针对肿瘤基底进行放射治疗,其处方剂量通常设定为100戈瑞(Gy)。治疗后,肿瘤体积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部分病例甚至达到病情稳定状态。随访数据表明,对于中等大小的肿瘤,该疗法的保眼率高达87%,患者术后5年、10年及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75%和70%。
剖析:并发症与挑战
尽管巩膜外敷贴放疗在葡萄膜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治疗后患者仍需面对一系列潜在的并发症。常见的眼部炎症反应包括眼睑结膜水肿、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部分可随时间自然缓解)、放射性白内障及视神经萎缩等。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和巩膜坏死穿孔等并发症。此外,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尤其是向肝脏的转移(占比高达90%),是威胁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中位生存时间仅为7个月,1年死亡率高达75%。
小结:巩膜外敷贴放疗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局部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在中等大小肿瘤的保眼治疗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面对部分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综合治疗方案及长期随访显得尤为关键。魏文斌教授/刘月明副主任医师团队在巩膜外敷贴放疗领域的长期研究与实践,不仅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诊疗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支持,更强调了早期诊断、多学科协作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