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特征与病理解剖学之间的深度关联

  • 2025-04-09 17:38:00
  • 55 Views

编者按:2025年4月3日~6日,第40届亚太眼科学会(APAO 2025)年会在印度新德里圆满举行。此次盛会汇聚了众多眼科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眼科疾病的前沿研究与治疗进展。会议上,越南胡志明市眼医院的Nam Nguyen教授团队携手越南范玉石医科大学医学院的Hai Ton教授团队,联合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聚焦脉络膜黑色素瘤,深入探究其临床特征与病理解剖学的关联。这一研究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这一致盲性眼病的精准诊疗带来了全新视角,有望推动该领域治疗水平的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临床与病理的“双盲”困境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易被误诊为视网膜血管瘤或色素沉着。传统诊断依赖眼底检查、B超及荧光素血管造影,然而,肿瘤的病理类型(如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需通过组织学分析才能明确。长期以来,临床与病理信息相互割裂,导致治疗决策缺乏系统性依据。此次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17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对照分析,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临床到病理的“全链条”分析

研究团队对17例临床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并行眼球摘除术的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B超检查结果(蘑菇征、Kappa征阳性)及组织学特征(细胞类型、淋巴细胞浸润密度),并运用逻辑回归分析临床特征与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

√ 17例患者均临床诊断为单侧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学检查显示,16例患者(94.12%)确诊为黑色素瘤,其中梭形细胞A型与梭形细胞B型各3例;上皮样细胞型9例(52.94%),其中混合细胞型1例(6.00%)。

√ 大多数肿瘤浸润程度较高,5例(56.25%)于每40×高倍视野下,淋巴细胞数量超过100个。

√ 逻辑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处于中年年龄段(40~60岁)且B超检查呈现蘑菇征或Kappa征阳性者,其患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风险是未表现出这些特征患者的2.39倍(P<0.001)。

 √ 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平均年龄50岁(60岁以上者风险更高)、男性、Kappa征阳性、TNM分期≥T3a及高淋巴细胞浸润指数(P<0.001)。
研究指出,脉络膜黑色素瘤作为一种致命性眼内肿瘤,其潜在风险在特定高危人群中尤为显著。这些人群主要特征包括男性、处于中年年龄段,以及B超检查呈现蘑菇征或Kappa征阳性。在预测该疾病预后方面,年龄、性别、B超征象、TNM分期,以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小结

该研究通过对17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对照分析,揭示了临床特征与病理解剖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高危人群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为打破临床与病理的“双盲”困境提供了有力依据,有助于推动该致盲性眼病精准诊疗的发展。


讲题: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Pathological Anatomy of Choroidal Melanoma.

作者:Nam Nguyen, Van Bien, Hai Ton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