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光眼作为全球首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其治疗目标主要在于控制眼压并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尽管传统青光眼手术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伴随的并发症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iTrack微导管系统的引入,粘小管成形术在治疗青光眼的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2025年美国青光眼学会年会(AGS 2025)上,Samantha Goldburg等人深入探讨了利用iTrack微导管进行独立的粘小管成形术与白内障联合粘小管成形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与安全性。
为对比分析独立内路粘小管成形术与白内障联合内路粘小管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人员依托于国际青光眼手术注册中心(IGSR)的云数据库iTGDR,选取了确诊为青光眼且接受至少12个月随访的患者数据。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采用iTrack或iTrack Advance微导管进行的内路粘小管成形术,手术分为两组:一组为仅接受内路粘小管成形术的独立组,另一组则为同时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与内路粘小管成形术的联合组。另外,研究排除了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研究发现:
独立组:共纳入了37眼,其中28眼为有晶状体眼,9眼为人工晶状体眼。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患者的平均眼压从基线时的20.8±6.5mmHg显著下降至15.6±7.20mmHg,降幅达25.3%(P=0.015)。同时,用药量也从2.32±0.88种减少至1.19±1.38种,减少了48.9%(P=0.008)。在有晶状体眼中,眼压和用药量的减少均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P=0.022,P=0.02)。
联合组:共纳入了338眼,患者的平均眼压从17.4±5.8mmHg降至13.81±3.54mmHg,降幅为20.7%(P<0.001)。用药量则从2.01±1.17种减少至0.79±1.21种,减少了60.9%(P<0.001)。
安全性方面:无论是独立粘小管成形术组还是白内障联合粘小管成形术组,均未记录到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iTrack微导管引导下的独立内路粘小管成形术与白内障联合内路粘小管成形术,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均展现出了显著的眼压降低和药物减量效果,且安全性良好。这不仅强化了iTrack微导管内路粘小管成形术在降低眼压和减少药物依赖方面的有效性,还揭示了其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潜力。白内障联合内路粘小管成形术的成功,为同时患有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患者提供了“一举两得”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无严重不良事件的记录,进一步巩固了内路粘小管成形术作为安全治疗青光眼选项的地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信心,也为眼科医师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时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和选择空间。
讲题:Clinical Outcomes and Safety Profile of Standalone Canaloplasty vs. Canaloplasty Combined with Cataract Surgery Using iTrack Microcatheter
作者:Samantha Goldburg,Mary Qiu, MD,David Lubeck, Keith Barton, Nathan Kerr, Nir Shoham-Hazon, Shamil Surendra Patel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