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视力受损和失明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感光细胞大量丧失性疾病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感光细胞移植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视网膜类器官能够在体外产生移植所需的感光细胞和组织,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移植替代治疗奠定了基础。金子兵教授多年来在视网膜类器官移植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025年北京医师协会眼科专科医师分会年会的现场,《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邀请到金教授进行专访,分享视网膜类器官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现况,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拓宽了诊疗思路。
《国际眼科时讯》:视网膜类器官模型与动物模型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金子兵教授:视网膜类器官由人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皿中分化诱导形成,其为三维立体结构,包含视网膜中几乎所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视网膜类器官在2011年首次被日本科学家研发,应用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动物模型的根本始终是动物,例如我们最常用的动物模型是小鼠和大鼠,它们和人的细胞基因存在差异,细胞更不相同。而视网膜类器官是由人的细胞分化诱导形成,所以动物模型与视网膜类器官模型不具可比性。
《国际眼科时讯》:目前视网膜类器官模型已应用于哪些视网膜疾病的研究?
金子兵教授:自从视网膜类器官技术出现以来,我们首先在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母细胞瘤以及很多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中进行了模拟研究。从移植治疗的角度来看,视网膜类器官技术首先针对感光细胞出现问题的这一大类眼底病,首当其冲就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在眼底病尤其是可造成不可逆盲的眼底病中,核心问题之一即为感光细胞缺失,尤其是视锥感光细胞的渐进性丧失而导致的视力下降,我相信未来应用视网膜类器官技术治疗该类疾病会成为一个大趋势。
《国际眼科时讯》:您在视网膜类器官移植治疗色素变性进展方面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金子兵教授:我以前工作的团队在日本,他们已经完成了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临床前研究是将人的视网膜类器官移植到大鼠、猫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猴子的眼中,研究证明移植入眼内的细胞能够存活且能够发挥功能。因此在前年年底,日本团队正式进行以移植片的方式在两位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眼内进行类器官移植的研究。我们北京团队改变了视网膜类器官的移植方式,与日本团队的不同点在于移植片和细胞悬液的移植,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两者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不过我们尚未开启临床研究,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国际眼科时讯》:您认为视网膜类器官移植治疗视网膜疾病还有哪些挑战?
金子兵教授:在形成的视网膜类器官中,我们最想要的是感光细胞,胶质细胞和其他细胞可能并不是我们最想要的,如何拿到较高纯度的感光细胞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第二个挑战是细胞如何通过良好生产规范(GMP)级别的生产标准,即如何形成临床级可移植细胞;第三个挑战是在第一种适应证的选择上,如何制定纳排标准,同时设计好临床研究的整体流程。以上都是我认为对于视网膜类器官移植治疗视网膜疾病比较重要的挑战。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