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循证理念 全流程管理——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编委会圆满召开

  • 2025-04-18 21:19:00
  • 96 Views

编者按:2025年4月10日,依视路陆逊梯卡第八届长风论坛期间,《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专家编委会议在上海圆满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组长吕帆教授担任主席,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姜珺教授全程主持,依视路陆逊梯卡集团、大中华区医学和专业事务高级总监张琼先生为会议致辞。编委会专家组王凯教授、叶璐教授、吕天斌教授、刘陇黔教授、吕燕云教授、杨必教授、张立华教授、陈兆教授、李丽华教授、吴建峰教授、杜显丽教授、李莉教授、杨晓教授、余继锋教授、杨智宽教授、周佳奇教授、倪海龙教授、蓝卫忠教授等权威大咖齐聚一堂(以专家姓氏笔画排序),围绕近视防控的循证医学实践与全流程管理体系展开深入探讨,为《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预发布


吕帆教授编委会致辞:视觉质量关乎生活质量,眼健康关乎生命健康,在当今社会,我们提出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将出生到年长各阶段的眼健康问题均纳入关注。自2019年首次发布《近视管理白皮书》以来,这一权威指南历经六年持续迭代,逐步构建起科学化、系统化的近视防控体系,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指导。2025新版白皮书持续升级,构建“全生命周期+全流程”防控体系,覆盖儿童至成人群体,除了近视,同样关注视疲劳、年龄相关性眼病等问题,重塑社会对眼健康的认知,以科学数据警示社会、以规范流程赋能临床,整合AI算法、数字化决策系统等新技术,推动防控方案精准化、个性化,为全球近视防控贡献中国智慧。

姜珺教授:《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构建了“全生命周期+全流程”防控体系,衔接“健康中国2030”,新增学龄前远视储备监测及中老年并发症管理,覆盖儿童至成人群体,聚焦四大创新:研究更为标准化、人群精准分层管理、个性化动态防控路径以及全生命周期拓展,推动临床实践规范化与科学化,推动防控从“矫正”转向“发育监测-并发症防控”多维度干预。期望在与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能够更为细致、全面、准确地为临床提供指导。


循证为据  科技赋能  规范研究 引领实践

本次会议聚焦四大核心议题展开:高质量近视管理临床研究及其标准、不同近视人群的管理原则、近视管理全流程方案、全生命周期近视管理。就《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编写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细致讨论,内容涵盖临床指南、技术标准及公共卫生策略,与会专家讨论热情高涨,将近视防控实践经验融入其中,结合地域发展、经济水平、医疗水平差异,将“接地气”的防控措施融合为可推广、易执行的切实手段,将“个人经验”达成“统一标准”,为“模糊边界”划定“清晰标准”,AI赋能、循证支持,为眼科医生、视光师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权威参考。


议题一:高质量近视管理临床研究及其标准

强调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的优先性,需纳入不同地域、年龄层及近视进展速率的样本群体。对于干预停止后反弹情况的追踪,应在干预停止后3月、6月、1年追踪复查眼轴及屈光度数据。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近视防控,其研究指标与随访频率都应进行个性化管理,可以引入脉络膜厚度指标,构建多维评估模型。而对于新的研究手段,应根据其研究性与应用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平衡。


议题二:近视防控效果的评估与临床实践

屈光度、眼轴与近视防控率可作为三个指标纳入近视防控效果评价,建立眼轴增长与防控效果之间的合理关联,强调屈光度对于近视防控效果评价的重要地位,框架眼镜可优先使用屈光度指标,针对角膜塑形镜的评价使用眼轴变化更为方便临床。


议题三:近视防控方案的选择与调整

对于近视防控应答不佳的情况,调整方案或联合应用,都应建立在对不同手段防控原理的深刻理解之上,药物应用、视觉训练、光学手段综合考虑,谨慎调整。


议题四:青少年近视的早期预防策略

对于近视预防,强调行为学为主,医疗干预为辅的预防原则,将行为干预融入并贯彻到日常生活,对于远视储备充足,远视储备相对不足,以及近视前期儿童的不同预防策略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高非球微透镜受到临床专家的普遍认可,可作为近视前期儿童预防手段之一。



深度对话,解码近视管理白皮书制定


对话吕帆教授

更新历程

吕帆教授回顾白皮书从2019年到2025年的三次修订历程:2019版白皮书首次提供了科学、规范且可行的近视管理方案,明确了近视管理的两大核心任务,即未近视儿童的眼健康管理和已近视儿童的近视进展延缓,为后续的近视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2版白皮书则进一步更新了近视阶段划分、监测技术和管理手段,强调了个性化近视管理方案的重要性,并补充了联合应用技术以提高近视控制效果,进一步推动了近视管理的精细化和个性化。2025版白皮书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近视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结合健康中国大理念,倡导全生命周期近视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国民眼健康水平。三个版本的白皮书不是简单重复的内容更新,而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科学递进。


深远意义

谈及白皮书的持续更新对中国近视防控工作的战略意义,吕帆教授表示近视防控是中国率全球之先提出的战略,近视防控是长期任务,不仅仅局限医务人员,而是要增强全面近视防控的意识,呼吁医疗界、教育界、社会各界、青少年儿童及家长共同参与,白皮书的发布也将引领科学家、企业界、医务工作者共同参与到近视研究中,助力近视防控发展,服务近视患者。


未来展望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的发布,不仅要为一线人员提供近视防控的权威指导,也要为老百姓提供看得懂的防控方法,让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参与,改善行为习惯,改良教育举措,将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呼吁医疗界、教育界、企业界的共同参与关注,为老百姓提供更为多样化的近视防控手段。


对话姜珺教授

核心框架

姜珺教授进一步解读了2025版白皮书提出了四大核心框架,即高质量近视管理临床研究及标准、不同近视人群的管理原则、近视管理全流程方案以及全生命周期近视管理。强调循证医学支持下的科学管理手段,制定不同人群的个性化近视管理策略和全流程管理方案,贯彻儿童到老年全阶段的近视防控理念,将高质量的近视防控落到实处,落到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亮点剧透

谈及《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亮点,姜珺教授总结,《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首次纳入成人近视管理,填补中低度/高度近视成人进展防控的空白。强调“近视前期”预防,提出高非球微透镜设计平光框架眼镜等创新手段。并且提出“全生命周期”理念,推动近视管理从单一矫正转向多维健康干预。


总结概括

作为编委会成员之一,姜珺教授总结了本次专家编委会议的成果,再次强调了循证医学在近视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更加科学、规范且可行的近视管理方案。尤其是对于近视前期儿童的近视预防工作,建议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高非球微透镜设计平光框架眼镜等方式降低近视发病率。


总结

作为全球眼健康领域的风向标,第八届长风论坛汇聚权威专家、在行业标准共建与防控生态重构层面达成历史性突破。依视路陆逊梯卡作为行业共识引擎不仅构建起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创新矩阵,更以中国实践为全球眼健康治理提供了"技术普惠+标准输出"的标杆范式。此次论坛的深远意义超越了传统行业会议的边界,以生态级战略推动近视防控从技术竞争转向价值共创,在人类对抗视力危机的征程中刻下鲜明的中国坐标。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