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数字化生活全面普及的当下,屈光不正合并老视已成为眼科临床诊疗的核心议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老视发病率呈显著上升态势,而伴随近视、远视等屈光不正的老视患者,其视觉需求与生活质量的双重困境愈发凸显。在2025角膜病学术交流会·2025角膜眼表、视光技术及设备展览会&第二十四届角膜及眼表疾病学术大会暨第十七届角膜屈光手术年会(CCCRS 2025)上,北京协和医院李莹教授结合临床实践与学术前沿,带来了“屈光不正遇到老视的角膜激光手术个性化设计”的精彩分享。会议现场,《国际眼科时讯》特别邀请李莹教授接受专访,深度剖析了屈光不正合并老视的诊疗现状,解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
《国际眼科时讯》:屈光不正合并老视在临床上常见,请您谈谈老视如何影响屈光不正患者的视觉需求?
李莹教授
本次会议上,我主要探讨了屈光不正与老视并发情况下的应对策略。随着社会老龄化与用眼习惯的改变,特别是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设备,公众对视力的关注已从单纯的远视力扩展至近视力。在此背景下,屈光不正手术不再局限于年轻群体,中年人群的摘镜需求亦日益凸显。临床实践中,不乏母亲陪同子女咨询手术时,表达自身因长期戴镜及老视问题而渴望摘镜的诉求,凸显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与迫切性。
老视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调节力下降现象,属于生理性退变,与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存在本质区别。其普遍性如同头发变白,虽可置之不理,但无疑会对个人外观、心理状态乃至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高度近视者尤为明显,不戴镜则远视力严重受损。而当调节力衰退时,原本用于远视矫正的眼镜将不再适用于近视,迫使患者配备两副眼镜,以满足不同距离的视觉需求。这一现象在我临床工作中屡见不鲜,我的不少朋友因屈光不正合并老视而需配制两副眼镜,分别用于远视与近视矫正。
老视可独立发生,亦可与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并存。部分无近视者,在特定年龄后亦需配戴老花镜以应对近视需求,此类人群仅需在阅读时戴镜,相对简便。然而,对于需频繁切换眼镜者而言,无疑增添了负担。隐形眼镜使用者亦面临类似困境,因其度数设定多针对远视,近视时清晰度不足,迫使患者采取调整阅读距离或在隐形眼镜外加戴老花镜等应对措施,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以我的一位典型患者为例,他是一位48岁的知名画家,深受老视困扰。在画室接待访客时,需频繁摘戴眼镜以适应不同距离的视觉需求,这一动作反复进行,严重影响了其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他迫切希望能在接受近视手术的同时解决老视问题,这恰恰反映了当前医疗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
屈光不正合并老视,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还可能导致视觉质量下降,尤其是在晶状体密度增高的情况下,远近视力均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探索有效的技术手段,以同时解决屈光不正与老视问题,成为当前眼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我们期待通过技术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视觉矫正方案,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与视觉体验。
《国际眼科时讯》:在屈光不正与老视共存的患者中,角膜激光手术的“个性化设计”为何如此重要?
李莹教授
当前,矫正老视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配戴眼镜、使用滴眼液(目前国外已有相关产品,国内尚未应用)、实施巩膜手术(如LaserACE激光巩膜手术)、激光角膜手术,以及植入多焦点或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等。每种方法均具有其适应证与优势,因此,个性化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个性化选择老视治疗方案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针对已确诊老视且伴有屈光不正的患者,需同时解决远视与近视矫正问题。治疗方案的选择,尤其是眼内手术与眼外手术的抉择,主要依据晶状体状况而定。若晶状体密度增高且混浊,即已并发白内障并影响视力,推荐行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此术式可一次性解决白内障、近视或散光及老视问题,临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但需注意,此手术实质为白内障手术的一种变体,通过植入多焦点或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实现远、中、近距离的清晰视觉。
其次,若晶状体未发生混浊,且状况良好,则应尽可能保留晶状体。若晶状体密度适中,混浊不明显,则可考虑激光角膜手术。其中,迈可视老视矫正手术通过双眼平衡策略,以主眼负责远视,副眼(非主视眼)负责近视,实现双眼协同调节,满足远近视物需求,且不破坏晶状体结构。近年来,该手术接受度逐渐提升。近四十余日,我已为12例年龄在43至58岁之间的患者实施此手术,该年龄组患者对手术效果要求较高,且晶状体状况普遍良好。
个性化设计在老视治疗中至关重要。相同年龄段或近视度数的患者,其调节能力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老视程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同样44岁的患者,老视度数可能从125°至200°不等,这反映了患者调节能力的个体差异。手术前,应详细模拟患者日常用眼场景,验光师需反复为患者试戴眼镜,进行远、近及阅读视力测试,以确保手术参数的精准设计。这一过程远非近视手术那样简单,不能仅依据近视度数确定手术参数,而需充分考虑患者的老视参数及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
《国际眼科时讯》:个性化角膜激光手术在补偿调节不足方面的核心原理是什么?当老视与屈光不正合并出现时,其矫治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如何?
李莹教授
在决定实施老视手术,无论是采用激光手术还是眼内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均需精确设计手术度数与参数。手术预期效果是患者与医师共同关注的焦点。以近视激光手术为例,历经三十年发展,已证明其安全性、有效性与稳定性。尽管个别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视力回退,但整体比例较低。随着飞秒激光、新飞秒激光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手术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对于老视手术的安全性,我可明确告知,该手术是安全的。其操作方式与近视激光手术基本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手术设计。近视手术通过在角膜上制作凹透镜以矫正视力,而老视手术则是在角膜中央设计一个凸起区域,形成类似“山”字的形态,中央凸起区域有助于近视力,周边凹陷区域则有利于远视力。这种设计考虑了瞳孔大小随视距变化的特点,确保了手术效果的合理性。由于激光手术的操作过程与近视手术一致,因此其安全性毋庸置疑。
关于手术效果,老视手术已开展十余年,但近一两年,尤其是近半年,随着各种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手术量显著增加。该设备以快速、精准著称,进一步保障了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至于手术的稳定性,即术后是否需要再次手术的问题,也是患者关注的重点。与近视手术相似,大部分老视手术患者无需二次手术。然而,由于眼睛状况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变化,部分患者可能在术后数年(如七、八年后)需要再次手术。国外相关报道及韩国专家的临床经验表明,老视手术的二次手术比例相对较低。激光手术的优势在于,只要患者角膜厚度允许,即可进行二次手术。因此,患者无需过分担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出现更便捷的老视治疗方法,如滴眼液等。但就现有技术而言,若术后出现视力下降或调节力减弱,仍可通过补偿措施进行改善。老视手术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与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体验。
《国际眼科时讯》:此次会议上,您关注的领域以及学习收获有哪些?
李莹教授
全国角膜大会作为角膜病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始终聚焦于角膜病诊断与治疗的前沿动态。我国地域广袤,角膜病,尤其是感染性角膜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鉴于此,大会致力于搭建一个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旨在汇聚资深专家的经验与深慧,推动角膜病诊疗技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助力年轻医师快速成长。此举对于提升我国角膜病诊治水平,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进步,均具有重要意义。
角膜作为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透明度直接关乎视力健康。激光手术作为直接作用于角膜的精准治疗手段,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大会的一大亮点。近三十年来,激光手术技术不断革新迭代,设备持续升级优化,飞秒激光技术的问世更是为角膜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国内外医疗机构纷纷投入研究与应用,推动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源于临床需求的持续驱动。大会通过展示最新设备与技术,为参会医师提供了亲身体验与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此外,大会还设有现场实操环节,使参会医师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升技能。
在老视治疗领域,眼内晶状体植入、激光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并驾齐驱。国外老视手术需求广泛且发展态势良好,我国该领域亦潜力巨大。借大会交流研讨之机,我们期望积累临床经验,优化手术方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服务,以先进技术造福患者。
我们不仅致力于攻克角膜病等疑难重症,亦着眼于激光手术领域,力求让更多患者受益。同时,积极推动老视治疗技术发展,探索更优的治疗策略,期待为患者带来更佳视觉体验与治疗效果。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