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白内障手术是眼科治疗的核心手段,技术发展一直以提升手术安全性、精准度及患者视觉质量为目标。如今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眼病愈发复杂,手术策略优化重点转向复杂眼病(如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角膜形态异常或合并青光眼等)的精准管理。2025年视觉和眼科学研究学会年会(ARVO 2025)是眼科学术界的重要盛会,众多国际知名眼科专家齐聚一堂。会上,诸多研究围绕白内障手术在复杂眼病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其适应证拓展与疗效评估。这些成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循证医学支撑,有力推动了手术技术向个性化、精准化发展。
核心内容提要
1.对于既往接受过玻璃体切除术的白内障患者,相较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选择FLACS,术后1个月视力恢复更优。
2.传统公式计算PK/DALK术后IOL度数有挑战,误差源于STK和ELP不准确,需改进方法与公式。
3.房角切开术使用器械Kahook双刃刀(KDB)与弯曲25号针头(BANG),联合白内障手术降眼压均有效安全,BANG组术后6个月眼压降幅更显著。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在玻璃体切除眼中的疗效
在白内障合并既往玻璃体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领域,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患者的视力恢复至关重要。随着眼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CPS)成为两种备受关注的术式。本研究旨在对比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既往接受过玻璃体切除术的白内障患者中的视力预后及安全性。
该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曾接受玻璃体切除的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FLACS组(n=46)和CPS组(n=35)患者,数据源于区域教学医院电子病历,涵盖年龄、性别、既往玻璃体切除指征、使用的眼内填充物以及术前、未矫正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进行视力测量,统计分析包括分类变量的卡方检验、连续变量的独立t检验和术后视力恢复的广义估计方程(GEE)。
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性别和既往玻璃体切除指征上无显著差异,术前UCVA与BCVA差异显著(P<0.05)。安全性方面,两种术式相当,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FLACS组UCVA和BCVA改善幅度显著优于CPS组(P=0.044和P=0.012);术后3个月,FLACS组UCVA改善显著更优(P=0.044),BCVA改善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P=0.062)。
结论:对于曾接受玻璃体切除的患者,FLACS术后1个月视力恢复更优,更快达到最佳视力效果,因此建议作为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治疗的首选术式。
标题: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versus traditional phacoemulsification in vitrectomized eyes
作者:Ray Jui-Yen Lin, Chiau-Ting Chan, Eugene Yu-Chuan Kang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准确性
在角膜屈光手术及复杂眼术后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领域,精确的IOL度数预测是术后屈光状态达标的核心环节。然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与深板层前角膜移植术(DALK)等手术常导致角膜形态显著改变,传统IOL度数计算公式因依赖角膜曲率(K值)及眼轴长度(AL)等参数的简化假设,在术后眼的应用中面临预测误差增大的挑战。本研究聚焦于PK与DALK术后眼IOL度数计算的准确性,并深入探究计算误差的成因。
此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在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接受白内障手术的74例PK/DALK术后眼。采用SRK/T、SRK/T(TK)、Haigis和Barrett Universal II(BUII)四种公式计算IOL度数。以白内障术后1月的预测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MAEs)来评估各公式的表现。使用Zemax计算了主观验光结果、AL、IOL位置和IOL度数的主观真实K值(STK),并将其与眼前节OCT测量的真实K值(TK)进行对比。使用K值、AL、术前前房深度和A常数(SRK/T、Olsen、OKULIX和Haigis公式)计算晶状体估计位置(ELPs),并与术后使用眼前节OCT测量的IOL位置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SRK/T在±0.50D、±1.00D、±2.00D范围内的预测误差分别为29.7%、44.6%、5.7%,SRK/T(TK)为24.3%、40.5%、74.3%,Haigis为17.8%、32.9%、58.9%,BUII为21.9%、35.6%、63.0%。SRK/T(TK)的MAE最低(-0.89±2.49D),其次是SRK/T(1.46±1.50D)、BUII(1.84±1.71D)和Haigis(1.96±1.71D)。预测误差超过2.00D的眼中,远视偏移眼的STK显著小于TK,近视偏移眼的STK显著大于TK。预测误差小于2.00D的眼可分为两组,一组STK和ELP值准确,另一组两者均存在较大误差。
结论:传统公式在计算PK/DALK术后眼的IOL度数时面临挑战,较大预测误差主要源于STK和ELP的不准确性,可能与角膜形态不规则有关。
标题:Accuracy of intraocular lens power calculations after penetrating or 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作者:Takefumi Yamaguchi, Yuki Shiraishi, Yuma Kayama, Mariko Shirane, Daisuke Tomida, So Goto, Tjundewo Lawu, Yukari Yagi-Yaguchi
房角切开术使用弯曲25号针头与Kahook双刃刀(KDB)在青光眼患者白内障手术中的疗效对比
在青光眼患者白内障手术中,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是降低眼压的有效辅助方式,但较少有研究对比不同器械进行房角切开术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照临床试验,比较了Kahook双刃刀(KDB)房角切开术与弯曲25号针头房角切开术(BANG)在超声乳化联合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研究回顾分析了73例接受超声乳化联合KDB房角切开术(phaco-KDB组,23眼)或超声乳化联合BANG(phaco-BANG组,50眼)患者的病历,记录术前基线眼压并持续监测术后6个月眼压变化,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Welch双侧t检验评估组间差异及术后眼压降幅,同时将结果与仅接受超声乳化术(phaco单独组)的青光眼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单变量分析人口统计学、临床和术中变量与术后眼压的关联。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12个月眼压≤21mmHg或较基线眼压降低≥20%。
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无差异(P=0.5),但BANG组术前眼压更高(P=0.0043)。术后6个月,phaco-BANG组平均眼压由19.2±5.8mmHg(使用2.4±0.90种药物)降至12.7±1.8mmHg(使用2.0±1.0种药物);phaco-KDB从15.3±3.7mmHg(使用1.8±1.0种药物)降至12.2±1.9mmHg(使用1.8±1.0种药物)。两组眼压降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第1天眼压升高,phaco-BANG组和phaco-KDB组分别占6%和8.6%。phaco-BANG组6个月时眼压降低的成功率为26%(降低5.5±4.3mmHg),而phaco-KDB组为17.4%(降低2.7±3.4mmHg)。
结论:联合KDB或BANG进行房角切开术的白内障手术,均能有效降低眼压,且两种技术对青光眼患者而言都安全有效。
标题:Comparison of Goniotomy using Bent 25-gauge Needle versus Kahook Dual Blade (KDB) during Cataract Surgery in Glaucoma Patients
作者:Eva Devience, Guadalupe Villarreal, Kenneth Olumba, stephen DeVience, Chris Shen, tracy wright, Benjamin Rubin
总结
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演进深刻体现了眼科领域对精准医疗的不懈探索。在复杂眼病治疗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手术策略已从传统单一术式转向多维度协同干预模式,强调解剖重建与功能恢复的动态平衡。结合ARVO 2025会议关注的前沿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白内障手术技术将朝着为复杂眼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方向大步迈进。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