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神经损伤为特征的复杂眼科疾病,是导致不可逆性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眼压(IOP)升高是青光眼的主要风险因素,但并非所有青光眼患者都表现出IOP升高,也并非所有患者在IOP得到良好控制后病情即停止进展,这使得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青光眼患者房水和泪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以期找到更有效的诊断、预后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本文特精选WGC2025会议上一些精彩壁报,深入探讨青光眼患者房水和泪液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潜在临床应用。
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的神经丝轻链水平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进展相关
近期研究发现,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神经丝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FL)水平升高。该队列研究旨在探讨NFL水平是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变薄进展相关。
研究纳入了53例青光眼患者。常规青光眼手术中采集房水样本,使用Simoa SR-X分析仪检测房水NFL水平。术后进行为期两周至两年的随访检查(具体时间点为一周、一月、三月、六月、一年及两年),通过视野检查和RNFL厚度测量评估疾病进展。
结果显示,53例患者术后随访最长两年。平均年龄73.7±9.9岁,术前平均眼压为26.6±8.4 mmHg。青光眼手术显著降低眼压(术后分别为15.4±4.8 mmHg和14.7±6.1 mmHg)。术后RNFL变薄与术中房水NF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01)。
房水NFL水平与青光眼进展显著相关。鉴于传统方法监测青光眼进展存在局限,此研究表明NFL或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青光眼患者的评估。
作者:Ewald Lindner、L Hoeflechner、C Huber、N Woltsche、M Lindner、L Haiden、T Falb、A Azuara-Blanco、Q Daka、A Strzalkowska、R Riedl、A Wedrich、M Khalil、E Lindner
轻症与晚期青光眼的蛋白质组特征:一项基于8000种标志物的广泛比较分析
在发达国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占青光眼病例的90%,其病理特征为小梁网(TM)功能障碍导致IOP升高。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探索不同类型青光眼的生物标志物,但将房水生化特征与青光眼不同阶段相关联的系统研究仍较为缺乏。为填补这一空白,该研究致力于识别轻症与晚期POAG患者房水中的蛋白质组标志物,旨在阐明疾病进展的生物学通路。
基于入组6个月内视野平均偏差(MD)值,从两个参与中心招募三组患者(对照组、轻症青光眼组、晚期青光眼组;n=10/组)。在计划眼内手术前收集房水样本(100 μL/眼),快速冷冻后使用生物素标记抗体芯片对8000种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临床参数(包括IOP、视野、OCT测量值)纳入主成分分析(PCA)。通过Wilcoxon检验或t检验(错误发现率FDR<0.01)筛选组间差异表达分子,对比组包括晚期vs对照、晚期vs轻症、轻症vs对照。
结果表明,晚期青光眼组特异性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包括促炎细胞因子(IL-1、IL-17、IL-6)、免疫调节因子(CD74、生长相关蛋白)、血管/新生因子(血管生成素-1/2、内皮糖蛋白)及结构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结蛋白)。临床参数如下:晚期组决策IOP为18.8±4.5 mmHg、视野MD为-13.7±7.7 dB、平均cpRNFL厚度60.4±10.9 μm、GCC平均厚度55.9±10.0 μm;轻症组对应为15.6±5.9 mmHg、-4.7±3.2 dB、67.5±7.5 μm、59.7±7.6 μm;对照组为12.1±2.1 mmHg、-1.0±2.5 dB、83.4±17.2 μm、68.2±14.8 μm。对8000种房水分子的蛋白质组分析显示其在PCA及层次聚类热图中呈现显著分组特征,火山图证实大量差异表达分子。
特定炎症、免疫、血管生成及组织重塑通路的上调与青光眼进展相关,可能参与疾病机制。
作者:J Sivak、David J. Mathew、D Mathew、E Zhou、K Wigg、C Balian、I Kherani、M Schlenker
IL-18阻断在青光眼治疗中的潜力
尽管在日渐完善的治疗策略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仍有10~15%的青光眼患者病情仍持续进展或对降眼压药物无反应,亟需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白细胞介素(IL)-18作为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已知在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中具有致病作用。因此,该研究旨在测定原发性青光眼(PG)患者房水中IL-18水平,并探讨其在青光眼中的致病机制。
通过小梁切除术收集110例PG眼(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5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5例)的房水,并通过白内障手术收集50例对照者的房水。基于Humphrey视野计的视野指数(VFI)将PG患者分为严重组和非严重组;根据VFI在1年内的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根据对降眼压药物或小梁切除术的反应分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采用基于微珠的ELISA检测房水中IL-18水平,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IL-18对神经元和小梁网细胞的作用。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G患者房水中IL-18水平显著升高(P≤0.05)。此外发现:
(i)严重组IL-18水平显著高于非严重组(P≤0.05);
(ii)进展组IL-18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
(iii)降眼压药物治疗无应答组的IL-18水平显著高于应答组(P≤0.05);
(iv)小梁切除术无应答组的IL-18水平显著高于应答组(P≤0.05)。
机制研究表明,IL-18能缩短神经元模型中的轴突长度,并诱导小梁网细胞产生与纤维化相关的分子变化。
研究证明眼内IL-18水平升高与青光眼不良预后、治疗反应欠佳及疾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该研究启示,通过IL-18结合蛋白或单克隆抗体实现IL-18的客观量化和靶向干预,提示阻断IL-18可作为青光眼治疗的辅助手段,尤其适用于对现有治疗方案反应不佳的患者群体。
作者:Sushma Tejwani、S Tejwani、A Nair、S Sethu、A Ghosh、R Shetty
神经肽Y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眼表疾病成年患者的炎症标志物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与眼表疾病(OSD)常共病存在,其复杂性源于慢性炎症及青光眼药物引发的副作用。本研究旨在明确神经肽Y(NPY)作为炎症标志物的特征,阐明其在两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对NPY在不同疾病阶段的具体参与机制仍不明确,深入理解该生物标志物可指导靶向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纵向设计,纳入POAG合并OS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临床指标包括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染色及Schirmer试验。采用毛细管法采集泪液样本,并通过ELISA检测NPY水平。运用相关性检验与回归模型分析生物标志物与临床参数间关系。
共分析13例POAG合并OSD患者与8例健康对照者的泪液样本。POAG组平均NPY浓度为0.1856 ng/mL(SD=0.03396),略低于对照组(0.1909 ng/mL,SD=0.0265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青光眼严重程度分层显示潜在趋势:轻度组NPY水平较高(0.2064 ng/mL),重度组较低(0.1712 ng/mL),仍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PY水平与OSD症状严重度(OSDI评分:r=0.01082,P=0.9721)、泪液分泌量(Schirmer I:r=0.1518,P=0.4498;Schirmer II:r=0.09911,P=0.6228)均呈微弱关联。研究发现NPY水平存在疾病阶段依赖性变化:青光眼早期可能因代偿机制升高,晚期随血管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下降。
本初步研究提示NPY作为POAG-OSD共病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尽管患者与对照组间未见显著差异,但NPY随疾病进展呈现递减趋势,凸显其可能具备阶段特异性作用。需扩大样本量验证结果,并进一步探索NPY在青光眼及OSD中作为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应用潜力。
作者:Andrea Gutierrez Valdes、A Gutierrez Valdes、C Hartleben Matkin、M Jimenez Martinez、M Rebollo Ramirez、H Velazquez Soto
遗传易感性状态对咖啡因摄入与剥脱性青光眼关联的效应修正
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与剥脱性青光眼(XFG)的病因可能涉及复杂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既往研究发现,咖啡因摄入量较高与XFG风险升高相关,尤其在有青光眼家族史人群中更显著。然而,这种关联是否会因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识别的高易感性基因位点而异,目前尚缺乏研究。
研究纳入健康护理研究(1980-2018)、健康护理研究II(1991-2019)及卫生专业人员追踪研究中年龄≥40岁、无青光眼病史、具有2017年XFG GWAS发现的8个SNP位点数据(LOXL1 rs3825942、LOXL1 rs1048661、CACNA1A rs4926244、POMP rs7329408、TMEM136 rs11827818、AGPAT1 rs3130283、RBMS3 rs12490863、SEMA6A rs10072088变异)且报告眼科检查的36,885名参与者。每2-4年通过验证过的食物频率问卷更新咖啡因摄入量数据。每个SNP以其XFG高风险相关等位基因数量(0、1、2)表示。XFG病例通过医疗记录确认。采用按眼别分析的Cox比例风险模型(校正双眼相关性),计算多变量调整相对风险(MVRR)、95%置信区间(CI),并对8个SNP中的7个(LOXL1 rs3825942因模型不收敛未分析)通过GRS(遗传风险评分)×咖啡因摄入项的Wald检验获得交互作用p值;多重检验校正采用错误发现率(FDR)。
结果显示,在1,360,888眼年的随访中,共记录162例XFG患眼。在分析的7个SNP中,仅TMEM136 rs11827818(风险等位基因=G;交互作用P值未校正=0.003;FDR校正后P=0.02)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既往研究表明TMEM136主要在眼血管内皮表达。
非风险等位基因携带者(n=25,997,111例XFG患眼):咖啡因摄入量与XFG风险无关(MVRR≥225 vs. <225mg/天=1.01;95%CI: 0.60, 1.68)。
风险等位基因携带者(n=10,888,51例XFG患眼):高咖啡因摄入与XFG风险显著相关(MVRR≥225 vs. <225mg/天=2.90;95%CI: 1.51, 5.55)。
在携带TMEM136 rs11827818风险等位基因的参与者中,咖啡因摄入量较高与XFG风险升高相关。若结果被证实,则提示XFG病因中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作者:Jae Hee Kang、J Kang、B Rosner、L Pasquale、J Wiggs
思考:青光眼患者房水和泪液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青光眼的病理生理机制,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随着精准医学和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未来我们有望通过更深入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实现青光眼的精准诊疗,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