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斌教授专访:影像技术和人工智能助力脉络膜肿瘤精准诊疗,为患者守护光明与生命

  • 2025-07-17 18:04:00
  • 36 Views

编者按:脉络膜肿瘤是发生在眼球脉络膜层的占位性病变,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血管瘤和转移性肿瘤等,这些病变常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分辨有一定难度,治疗也会因辨别有误而受到影响。在第二十六届眼底病学术交流会议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Retina China 2025)上,《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进行专访,详细讲解脉络膜肿瘤辨别诊断和治疗的要点,并分享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国际眼科时讯》: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辨别诊断不同的脉络膜肿瘤?

魏文斌教授:脉络膜肿瘤虽然不常见,属于罕见病范畴,但是其临床诊断非常困难。脉络膜肿瘤既有良性(如脉络膜血管瘤、骨瘤),也有恶性(如脉络膜黑色素瘤、转移癌),由于脉络膜肿瘤表面覆盖了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所以很难直接观察到肿瘤的形态,需要影像学助力鉴别诊断。脉络膜肿瘤需要通过血管造影、超声、核磁等影像学综合分析来辨别诊断,诊断中有两点需要特别重视:一是肿瘤的性质,判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二是具体的肿瘤的早期识别特别重要,早期识别与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脉络膜肿瘤的诊断精准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高精度的OCT和OCTA在早期即可在一些小的脉络膜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举例来说,比如脉络膜色素痣与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小血管瘤或转移癌相鉴别,这些小肿瘤通过普通的影像学检测很容易误诊,核磁和荧光造影都很难鉴别其性质,OCT结合OCTA和人工智能却能提供区别这些小的脉络膜肿瘤的临床精准诊断,大大提高诊断效能,减少临床误诊率。影像技术的发展为脉络膜肿瘤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越来越精准的辅助诊断措施。


《国际眼科时讯》:请介绍一下基于概念的可解释模型在脉络膜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魏文斌教授:基于概念的可解释模型主要也是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来区分小肿瘤。我们的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对临床的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骨瘤以及恶性的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黑色素瘤,与良性的脉络膜色素痣相鉴别。通过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发现利用这种新型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可以很好地区分脉络膜肿瘤的性质。对于一些临床上特别难区分的脉络膜肿瘤如良性的脉络膜色素痣和早期的小的脉络膜黑色素瘤,通过新型人工智能鉴别,在高分辨率的OCT和OCTA的指导下,可以做到快速区分。我们的这项研究也显示基于概念的可解释模型的诊断效能非常高,有广泛在临床推广和应用的前景。


《国际眼科时讯》:请您介绍一下目前脉络膜黑色素瘤预后指标方面的研究进展?

魏文斌教授: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约在80%左右,是眼科少见的可对生命造成威胁的严重疾病。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预后分析和预测一直是临床医师研究的热点,我们通过3000多例临床真实病例的随访观察,也寻找了一系列的预后指标,从早期的病理学形态和影像学特征,比如肿瘤的基底直径大小、基底直径的宽度和肿瘤的高度等粗略的预后指标,到目前越来越精准的预后指标,包括分子生物学的预后指标、肿瘤标志物研究和循环DNA、循环RNA的研究。所以目前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预后指标是立体的多因素综合的预后分析,从临床上包括年龄、肿瘤大小、基底直径,到分子遗传学的一些指标综合在一起,预后预测越来越精准。第二个维度是我们对治疗方法敏锐度的预测,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手术等,通过影像学和预后指标的相关研究,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治疗的敏感度决定更适宜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影像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我相信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最终达到面对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时“谈黑,不色变”的局面,希望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国际眼科时讯》:目前有哪些方法可用于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

魏文斌教授: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眼球摘除,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唯一方法。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保眼治疗方法推出,包括肿瘤局部切除、近距离放射治疗,还有光动力、温热激光等治疗方法以及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

迄今为止,还没有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特别敏感的化疗药物,所以局部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针对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目前近距离的放射疗法是首选治疗,毕竟黑色素瘤对放疗比较敏感;对于一些比较小的肿瘤,比如厚度在3 mm以内的肿瘤,可以单纯选择温热激光疗法;对于特别小的早期脉络膜黑色素瘤,可以选择光动力疗法;对于稍大一些的肿瘤,可以选择“三明治”疗法,即巩膜敷贴放疗+经瞳孔温热疗法;对于睫状体部位周边部的肿瘤,可以选择局部切除。目前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局部治疗以保眼治疗为主流。在3000多例病例的真实世界研究中,我们发现85%以上的患者可以做到最终保留眼球、保留一定视力,生命预后也未受到明显影响。目前我国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远期预后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年生存率可达85%左右,10年生存率约为70%~75%,15年生存率接近70%。希望眼科医师共同努力应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这一眼科罕见疾病,为患者守护光明和生命。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