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十四届神经眼科大会于2025年8月20~23日在温州盛大启幕。作为神经眼科领域的年度学术盛宴,本次大会致力于为全国神经眼科医师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眼科、神经内科等多领域著名专家齐聚一堂,聚焦诊疗新技术、疾病研究新进展及临床实践新经验,展开深度研讨与专题报告。《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邀请到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魏世辉教授,就大会亮点、脑源性视觉功能障碍的管理治疗以及视神经疾病治疗前沿趋势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亮点:守正创新聚贤才,砥砺前行开新域
魏世辉教授表示,本届大会以“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为主题,将呈现高朋满座的盛景。大会诚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类脑计划前沿研究者、脑机接口领域专家及脑基础研究科研精英等,共话前沿思想,激发智慧火花。
本届大会亮点频出、精彩纷呈。除保留神经眼科基础培训、共识解读及“Walsh-in-China”等经典版块外,脑机接口和脑科学研究相关基础内容成为主要亮点。此外,单抗治疗视神经疾病的国际关注度持续提升,国内神经眼科同仁已开展大量研究,相关成果将在会上分享;基因治疗最新动态及遗传性疾病基础研究发现,亦将由领域内专家教授进行精彩报告。
脑源性视觉功能障碍管理:多学科融通聚力,精准施策破困局
此次会议上,魏世辉教授进行了题为“脑源性视觉功能障碍”的专题发言。脑源性视觉功能障碍概念源于魏世辉教授与北京视觉科学研究所/北京圣康华眼科医院刘熙朴教授的共同研究。国际上,该概念对应英文表述为“Cerebral Visual Impairment”,即脑源性视觉障碍或视觉缺损,涵盖先天与后天因素导致的视觉问题。
视觉形成过程复杂,眼球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接收光信号后,经双极细胞、节细胞,通过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最终传递至枕叶视中枢(初级视中枢)。神经眼科聚焦于眼球、眼眶至颅内的视觉通路。当病变累及颅内与视功能相关区域,如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等,会导致信号无法正常传递或视中枢无法形成有效视觉信息,此类病变统称脑源性视觉损害。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部分内容常被忽视。
脑源性视觉损害患者中,儿童占比较高。先天因素主要包括宫内缺氧、妊娠末期胎儿颅内感染等;后天因素包括癫痫、外伤、感染、肿瘤等。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关键期,此类问题会对其行为模式、学习能力、交流能力、智力成长及认知能力等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尽早准确识别脑源性视觉损害患者,并实施科学管理措施至关重要。这需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医学同仁紧密协作,深入了解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发展规律,实施精准管理。
医疗界普遍认为此类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但神经眼科及儿童视觉科学从业者必须直面挑战。患者治疗需多学科协同合作,涵盖儿童心理教育、教育学、心理学及神经内外科、康复科、眼科、儿科等领域,以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治疗方案。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工作尚存不足,虽残联已开展部分相关工作,但效果未达预期。许多医师治疗手段局限于药物治疗,而部分患者病程久,单纯药物治疗无效,应归为“视力障碍人群”,需借助训练、器具提升能力。医师若长期仅依赖药物治疗,显然不恰当,也反映出该病整体治疗观念存在偏差。
魏世辉教授多次公开呼吁关注脑源性视觉功能障碍患者群体,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及政府部门重视,通过多学科协作精准解决患者及其家属痛苦,助力患者融入社会。
视神经疾病治疗新前沿:勇攀挑战之巅,敢拓未知之境
神经眼科是多学科交叉的亚专业,复杂且重要。视功能实现依赖眼球、眼眶结构,节细胞神经纤维汇聚成视神经,经颅内视交叉、视束抵达枕叶视中枢。枕叶视中枢仅为初级视中枢,视觉信息传递涉及腹侧通路、背侧通路及高级视中枢等多个环节。视觉功能完成过程极为复杂,蕴含众多亟待探索的科学问题,且与脑科学紧密相连。目前,人类对脑科学认知尚浅,神经眼科诊治需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影像科等多学科支持,多学科联合会诊是未来诊治重要方向与理想模式,国际上多学科协作诊疗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每年视神经疾病患者数量高达360万,健康管理需求迫切。流行病学排序显示,视神经炎居首位,其次是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排第三,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及诊断不明确的视神经疾病分别位列第四、五位。
视神经炎已成为我国神经眼科面临的“头号敌人”。中国视神经炎分为感染性、自身免疫性及脱髓鞘性三类。值得注意的是,亚裔人群与西方白种人群在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发病类型上存在差异:白种人群多患与多发性硬化相关视神经炎,而亚裔人群多患与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研究发现,亚裔人群(包括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人群)体内存在特殊机制:体液免疫中的B细胞,尤其是浆母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细胞膜表面特定蛋白。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将自身正常蛋白质误认为敌人,引发强烈自身免疫损伤,包括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最终,星形胶质细胞受损崩解,与其相互依存的少突胶质细胞也随之破坏。而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主要构成成分,一旦受损,视神经正常功能将受严重影响。尽管对该疾病发病机制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尚无法从根本上阻止B细胞产生抗体。现有治疗手段主要围绕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展开,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会引发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及感染等不良反应,治疗过程较为被动,缺乏一劳永逸的有效方法。因此,医学界不断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力求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复发损害程度,将疾病对患者的伤害降至最低。在科普工作中,魏世辉教授一直向公众传达: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难度。目前,国内外在疾病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均在持续推进,且我国研究工作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积极开展单抗类药物及一类新药研发工作,包括生物制剂(如针对B细胞和特定免疫炎性因子的药物),部分药物已纳入医保,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除视神经炎外,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我国神经眼科面临的另一常见重要疾病。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营养过剩、肥胖人数大幅增加。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亿,BMI指数超标患者占比约为15%~20%。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BMI指数过高等因素易引发呼吸暂停综合症,加上视盘拥挤等眼部结构异常,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率显著上升。过去认为视神经炎是最常见视神经疾病,但近两年临床实践发现,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更为多见。该病虽通常不会导致患者完全失明致残,但会引起视力部分丧失、视野缺损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开车、工作等。因此,未来需围绕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开展大量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病因学研究、诊断标准、指南制定以及新药筛选与应用等。同时,魏世辉教授团队注意到,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赴高原地区旅游,返程约两周后易患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针对此现象,其团队即将发表相关文章,阐述发病机理并提出预防措施。
我国神经眼科患者数量众多,但当前专业培训体系尚不完善,许多医师未接受过系统神经眼科培训。这既是当前面临的短板,也为神经眼科发展提供了机遇。许多医师,如一些七十多岁的高年资医师,因体力原因无法继续从事原有手术工作,转而学习神经眼科知识,充分体现了神经眼科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希望更多医师关注并投身于神经眼科领域,携手救治更多患者。相信在我国神经眼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为我国眼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