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主席魏世辉教授:踵事增华,踔厉奋发——勾勒中国神经眼科发展宏图与奋进之路

  • 2025-08-30 16:02:00
  • 54 Views

编者按:第十四届神经眼科大会于2025年8月20~23日在温州盛大启幕。作为神经眼科领域的年度学术盛宴,本次大会致力于为全国神经眼科医师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眼科、神经内科等多领域著名专家齐聚一堂,聚焦诊疗新技术、疾病研究新进展及临床实践新经验,展开深度研讨与专题报告。《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邀请到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魏世辉教授,围绕我国神经眼科的发展历程、近年取得的重要成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呈现中国神经眼科发展的全景画卷,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我国神经眼科的发展历程及重要进展

发展历程的独特性

严格来说,神经眼科这一亚专科在中国正式成立相关组织是在2013年,但实际上,自2011年起就已正式开展相关活动。2011年,黎晓新教授便着手推进此事,直至2013年,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复神经眼科学组成立。

  • 起步虽早却发展缓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海外医师归国,他们将国际上神经眼科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引入中国。然而,当时中国百废待兴,沙眼、角膜盲等致盲性疾病肆虐,医疗资源优先投入到这些亟待解决的疾病防治工作中,神经眼科领域因而被搁置。不过,像罗成仁教授、毛文书教授、郭秉宽教授等老一辈专家,深知神经眼科的重要性,为其后续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 改革开放后发展遇冷: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自1985年起,国内众多专家走出国门学习交流,至少有5~7位医师出国时选择专攻神经眼科。但他们学成归来后,却发现国内缺乏神经眼科发展的土壤。与此同时,超声乳化技术、玻璃体切除技术、屈光手术技术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医疗人才投身其中,神经眼科依旧无人问津。

  • 老专家不懈推动发展: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老专家始终为神经眼科的发展奔走呼吁。中国协和医院劳远琇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夏德昭教授以及福建医科大学童绎教授等,不断宣传神经眼科知识,积极推动其发展。特别是童绎教授,多次前往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向专家强调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神经眼科的必要性。在童绎教授的鼓励下,魏世辉教授于2004年踏入神经眼科。此后,在童绎教授的帮助、医院领导的支持以及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神经眼科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 2011年后影响力渐显:到2011年,神经眼科在中国已颇具影响力。中华医学会眼科学术大会、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年会上,都有上百篇神经眼科相关稿件提交。在此背景下,黎晓新教授大胆推动,在中华医学会成立了神经眼科学组。


近年取得的重要成绩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中国每年新增神经眼科患者约500万,其中360万为视神经疾病患者,140万为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中涉及神经眼科疾病的患者。目前我国注册医师接近6万人,但从事神经眼科的医师不足150人,人才缺口巨大。在神经眼科学组和神经眼科专委会的努力下,奋起直追,取得了诸多有意义的成果。

  • 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如今,中国神经眼科在国际上已拥有一定话语权,国内外同行都认可中国神经眼科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某些领域还发出了中国声音。2015年,我国在解放军总医院承办了亚洲神经眼科大会,邀请了北美、欧洲、亚洲的神经眼科协会主席,举办了为期两天半的英文会议。会后,北美官方神经眼科杂志对会议进行了全程报道,中国神经眼科自此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目前,在世界眼科大会(WOC)、亚太眼科学会大会(APAO)等国际会议上,都设有专门的神经眼科时段,中国医师频繁担任会议主持,进行大会演讲、病例报告、壁报展示等。

  •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其一,针对视神经脊髓炎(中国的罕见病之一,在2018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罕见病目录中位列第81位)的发病机制,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获得了科技部中美国际合作课题以及“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部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JCI等权威期刊上,被广泛引用。去年,魏世辉教授团队发表了一项关于视神经炎诱导原发性视网膜病变通路的研究,引发了全球同行的关注;其二,2021~2022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制定了《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该指南影响力巨大,编写过程也倾注了大量心血。2022年底,中华医学会对共识和指南进行盘点评审,该指南在中华医学会所有指南中排名第六,在眼科领域排名第一。该指南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撰写方法和中华医学会指南鉴定委员会的撰写规范,由方法学专家参与编写,符合国际标准。这一指南的发布,让神经内科的神经免疫医师刮目相看,认可神经眼科医师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其三,在遗传性疾病领域,神经眼科医师聚焦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从流行病学描述,到开展大剂量艾地苯醌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再到针对11778位点基因突变的基因治疗III期临床研究结束(目前全球首个符合国际化标准的相关研究),一路积极进取。

  •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除了每年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眼科学术大会、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年会、全国神经眼科学术会议、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年会等活动外,还招收进修生,并举办每周一次的神经眼科短期学习班,培养了众多神经眼科人才。如今,越来越多的医师,包括神经内科医师和眼科医师,对神经眼科产生兴趣,积极投身到这一领域的工作中。



我国神经眼科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中国的神经眼科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魏世辉教授表示,将满怀决心与信心,紧跟时代步伐,砥砺前行。

临床治疗:探索有效手段,攻克疑难病症

在临床治疗领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视神经脊髓炎和遗传性视神经疾病为例,目前这两类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探索并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若已有相关药物,将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严格的、随机的、多中心的、双盲的临床研究(RCT),获取循证医学高等级结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药评价工作。目前,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已承担了多项国家和企业委托的药物临床研究任务,其中有几个新药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为攻克疑难病症提供了发展机遇。


科研探索:加大投入力度,聚焦交叉领域

在科研方面,今年全国神经眼科医师又成功申请到了多项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致力于神经眼科与脑科学疾病交叉领域的研究,以及发病机制等方面的探索。为此,神经眼科学组鼓励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鼓励各分中心主动发起研究项目。魏世辉教授也倡导大家积极参与,而非由一人主导所有研究。毕竟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更为关键。目前,西安第一医院吴松笛教授、西安第四医院雷涛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晓明教授、沈阳第四人民医院徐丽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范珂教授以及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张曙光教授等,均具备独立开展临床研究的能力,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推动学科发展。


人才培养:缩小地域差距,规划培训中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明确的愿景——约500万的人口城市拥有一名专业的神经眼科医师。然而,目前离这一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从地域分布来看,神经眼科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浙江省、江苏省、河南省、安徽省等地。此外,吉林省在东北三省中神经眼科发展较为突出,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也有医师表现活跃、积极进取。为缩小地域差距,提升整体水平,计划在中国建立2~3个神经眼科培训和进修中心,初步规划在西北地区、北上广地区或浙江省各设立一个。目前,这些任务主要由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眼科承担,工作强度较大。解放军总医院一中心病区内设有一个主诊组,拥有12张床位;在三中心设有一个独立的神经眼科病区,拥有30多张床位,总计40多张床位。在全国范围内,尚无其他医院在神经眼科患者收治和床位设置上能达到该规模。魏世辉教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浙江省、陕西省、吉林省以及河南省等地区,都有可能迎头赶上,共同推动中国神经眼科事业的发展。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