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中,视力的规范、统一、精确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视力表是眼科最常用的检查工具,是量化视力的标准。但目前国内对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后远、中、近视力的测量,特别是中距离视力的测量尚无统一的规范,没有相应的视力表去度量,使得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后视力的客观和精准评估变得困难。针对这种现状,作为眼视光领域的学术先导,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瞿佳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前期大量的努力,即将隆重推出全新的中距离对数视力表与近距离对数视力表。近期我们有幸采访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瞿佳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国内外视力表的发展和演变,并介绍了最新制定的中、近距离对数视力表的设计理念。
通鉴全球——了解视力表的发展历程与使用现状
瞿佳教授提到,在人类的几大感官中,视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所收获的信息约占82%。在现实生活中,视力表在招生、招工及眼科临床和科研中是重要而必需的工具, 因而视力表的研发和应用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
1862年荷兰眼科医生Hermann Snellen发明了Snellen视力表,到目前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英美国家临床比较常见的视力评估工具。该视力表采用1′ 视角为正常视力表标准,以拉丁字母及阿拉伯数字为视标、用20英尺(6 m)检查距离和分数记录,共有7行视标,其大小排列具有近似几何级数性质。但Snellen视力表的设计存在部分缺点,包括不同行之间的视标大小变化不连续、使用的字母辨识性不一致、不同字母之间以及不同行之间的间隔不一致且无关联、20/80到20/400这个视力范围跨度较大等1。
ETDRS视力表在国外临床研究中广泛使用,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推荐使用的标准视力表。198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用Sloan字母和Bailey-Lovie视力表(1976年)的行间距制成了新视力表,应用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的临床研究。早期的ETDRS视力表,每行10个字母2,1982年由Ferris 等改为每行5个字母。ETDRS视力表符合韦伯-费希纳定律(Weber-Fechner law),视标的增率按几何级数增减,而视力记录按算术级数增减,采用的LogMAR记录弥补了分数记录和小数记录不能准确反应视力变化的问题,目前被认为是国际临床研究视力的“金标准”,也是国内外多中心研究中常用的视力表。
Landolt C(兰氏环视力表)是国际通用的视力表标准文件ISO 8596定义的国际标准视力测试表,采用C形视标,有八个方向,相比E形视标更为精确,主用于医学鉴定或驾驶员眼科体检。
我国目前应用的是《标准对数视力表》(GB 11533—2011),由温州医科大学缪天荣教授研制,共两张。一张为远视力表,被测试者测量时需要距视力表5米;一张为近视力表,测量时需要距离眼睛25cm3。
国际标准视力表是我国建国初期由国内的眼科工作者发明的视力表,但由于其视标的增率不均及不能完全反映视角(刺激)和视力(感觉) 之间的关系,目前已不再使用4。
鼎力前行——引领国内视力表发展潮流
谈到我国的视力表研发历程,瞿佳教授介绍,1958年,我国温州医科大学著名眼科专家缪天荣教授发明了《对数视力表》3,并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试用。缪天荣教授也是瞿佳教授的研究生导师,在眼科特别是光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我国现代西医眼科奠基人之一。缪教授的对数视力表开创性地提出视力的5分记录法,采用5分记录法可方便进行视力比较,视力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和显著性检验等统计学处理,该视力表首次采用 增率,目前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对此,瞿佳教授评价道,该视力表充分与国际接轨,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据考证,缪教授是国际上第一位提出 作为视标增率的科学家,比美国的Sloan早三个月发布,为我国视力表的研发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有划时代的意义。1990年5月1日起,《对数视力表》被制定为我国国家标准(GB11533-89),并在全国实施。2008年进行修订,并于2011年颁布为新的国家标准(GB 11533-2011),本标准规定了视力表设计标准、印制规格、使用方法以及视力记录等,并于2012年5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一直致力于视力表的研发和改进,有一支国内顶尖的视力表研发团队。1989年,瞿佳教授设计了汉字阅读视力表5,王晨晓等进一步完善了汉字视力表(50cm)、中文阅读视力表等6。随后的儿童图形视力表、汉字视力表等的发布充分证实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团队的强大研发实力。
时代之需——最新中、近距离对数视力表即将面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白内障仍是我国首位致盲性眼病。瞿佳教授指出,我国已由复明性白内障手术向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转型,近年来更提出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后全程清晰视力是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术后视力的评估,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远视力,还应关注患者生活中所需的视力,如近距离用眼(看书)的视力及中距离用眼(看电脑等)的视力。而白内障摘除联合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广泛应用,对患者术后远,中,近全程视力的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临床需要中距离和近距离的视力表来评估白内障术后的视力。
针对目前国内白内障术后中、近距离视力的评估没有统一的近距离及中距离视力表的现状,经过瞿佳教授带领团队的努力和研发,即将推出适合国人使用的60cm中距离及40cm近距离对数视力表。在此,瞿佳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新版的中距离视力表及近距离视力表的特点。
瞿佳教授指出,规范设计制作的视力表是可以变距使用的,即根据需要调整检查距离进行检查,但需进行相应换算,为方便应用,一般会确定视力表的标准检查距离。40cm是国际眼科理事会(ICO,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phthalmology)推荐阅读测试的标准距离,可用作近距离视力表的标准检查距离。而中距离视力的标准测量距离的确定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也是目前讨论的焦点。瞿佳教授介绍到,本次中距离视力表标准测量距离是基于以下多方面原因来选择的:首先,根据几何(对数)序列或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及阅读视力表,考虑为63cm左右;其次,从视光学考虑,即屈光度对应的焦距,1.5D=66.6666 cm;同时也基于其他经验性的考虑。中距离范围大概在50-100cm,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如烹饪、购物、聊天、饮食、使用电脑等。60cm左右是在大多数人能够手持视力表的范围内,也接近推荐看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屏幕的距离,同时还是现在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所采用的中距离焦距7。同时对于国人来说,中国人平均身高对应的手臂长度为60cm左右8, 60cm左右范围更适合成年人的中距离活动9。
因此,顺应屈光白内障手术发展的趋势,结合中国患者人群的特点,经过科学的考量和研究,温州医科大学团队即将推出最新的中距离视力表并首次把标准检查距离放在60cm,近距离视力表标准检查距离放在40cm。近距离及中距离标准视力表的推出,将极大方便和规范化我国中、近距离视力的测量,为精准屈光性白内障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采访的最后,由瞿佳教授视力表研发团队的主要成员—王晨晓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新鲜出炉的中距离和近距离对数视力表样表。王教授介绍道,中距离对数视力表(60cm)及近距离对数视力表(40cm)在版面的设计上是一样的。视力表由三个模块组成,左侧模块包含15行视标,右侧模块包含10行视标,中间下方模块包含7行视标,可根据被检查者视力情况可以选择不同模块的视标进行测量。其中多次出现的小视标部分可以用于重复测量,避免记忆。视力的记录采用可采用5分记录、小数记录或LogMAR记录。视力表也将配置标尺以方便检查者确认检查距离。
总结
随着我国精准屈光性白内障的发展,术后全程视力的客观、精准测量也成为视觉质量评估的重要一环,最新中距离及近距离对数视力表的推出,是顺应我国精准屈光性白内障的发展的及时之需,相信随着最新中距离及近距离视力表的推出及广泛应用,未来将会推动和促进我国屈光白内障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Iryna A. Falkenstein et al.Comparison of Visual Acuity in Macular Degeneration Patients Measured with Snellen and 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Charts.Ophthalmology Volume 115, Number 2, February 2008
[2]Reuben R. Shamir et al.The influence of varying the number of characters per row on the 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the ETDRS visual acuity chart.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16) 254:971–976
[3]缪天荣.《标准对数视力表》中的5分记录[J].眼视光学杂志,2005,7(4):217-219.
[4]王勤美,王晨晓.国家视力表的标准化问题[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3,15(10):577-580.
[5]瞿佳, John.,AW. 汉字阅读视力表及其设计原理[J].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0, 020(003):158-161.
[6]王晨晓. 中文阅读视力表[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7]Vargas Veronica,Radner Wolfgang,Allan Bruce D et al.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near, intermediate vision, and accommodation: an overview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pproaches.[J] .Surv Ophthalmol, 2019, 64: 90-100.
[8]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2311/44583/wz44585/Document/1695276/1695276.htm
[9]Linda, M, Davis. 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 Why Your World, Work, and Brain Are Being Creatively Disrupted [J].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2012, 59(2):150-150.
CN-ACP-2100027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