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葡萄膜炎是发生于眼睛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炎症性疾病,又称为色素膜炎。葡萄膜炎是眼科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常引起不可逆性视力损害,其病因和类型复杂,诊断和治疗相当棘手,被称为“眼科中的一块硬骨头”。但目前,葡萄膜炎仍面临着诊断不及时、误诊、漏诊等诸多窘境,其精准诊断和治疗已成为眼科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九届全国眼科内镜微创外科高峰论坛会议期间,《国际眼科时讯》特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王毓琴教授,共话葡萄膜炎诊疗的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葡萄膜炎诊断技术的新进展
葡萄膜炎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具有致病因素多、全身关联因素多、并发症多、用药复杂、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给医生的诊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分子诊断及多模式影像诊断技术在眼科的突破及广泛应用,使得眼科医生不再“闻炎色变”。
眼内液检测。对于寄生虫感染(眼弓形虫、眼弓蛔虫等)引起的葡萄膜炎,眼内液检测可为临床提供眼局部病原微生物信息,辅助医生抽丝剥茧,抓住引起疾病的“元凶”;对于临床表现类似于葡萄膜炎又非炎症性疾病的伪装综合征,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通过眼内液检测(如IL-10/IL-6比值)、基因重排等技术帮助锁定诊断;此外,对于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葡萄膜炎,眼内液检测技术能够缩短临床确诊的时间窗,从而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减轻患者视力损害。
基因检测。关于葡萄膜炎是否与遗传相关,人们对此意见不一。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如全基因组测序对肠道菌群等的识别,帮助眼科医生扩大了对葡萄膜炎病因的认知深度,甚至有望通过辨别有效的靶基因,尝试改变葡萄膜炎的治疗方向。
眼科影像学的发展。眼部超声(如B超、彩超、超声生物显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OCT等都是眼科临床中常用的影像学技术。近年来兴起的广角眼底血管造影和广角眼底照相,有助于更全面地认知疾病分布,有效避免了误诊漏诊。
人工智能的突破。目前,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数据提取等方面均有所发展和突破。期望在人工智能大爆发的时代,借助人工智能在葡萄膜炎诊断方面取得更多成果。因葡萄膜炎极易误诊漏诊,如能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在基层医院,有利于医生少走弯路,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王教授总结,检测技术、影像技术等方面的突破,切实提高了葡萄膜炎的诊断率,降低了葡萄膜炎的诊断难度,有效提高了诊治效率。
葡萄膜炎治疗的新方向
葡萄膜炎采取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对于眼前段的炎症,通常使用滴眼液进行治疗,但许多药物仍然面临着角膜穿透性差、角膜毒性、眼内治疗浓度低等问题;而涉及到眼后段的炎症,临床中以全身给药为主,不可避免全身毒副作用、靶器官药物浓度低等问题。近五年来,对葡萄膜炎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眼内长效缓释激素制剂。将长效缓释激素制剂注射至眼内,在预期时间内能够缓慢释放药物,达到长期控制眼内炎症的效果。
脉络膜上腔注射激素。激素药物不直接打入玻璃体腔,而是注射到脉络膜上腔,可有效减少高眼压和白内障的风险。目前,杨培增教授牵头的全国多中心正在进行该药物的III期临床试验。根据王教授及其团队的临床体会,脉络膜上腔注射给药在三到六个月内也可较好地控制眼内炎症。
新滴眼液的研发。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局部滴眼液实现药物直达眼底病变,用于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以期降低眼内注射的手术风险、降低长期激素用药引起高眼压和白内障等并发症的风险。
借鉴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案。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也已进入生物制剂治疗的时代,通过皮下注射抗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使得一部分非感染性的葡萄膜炎患者避免长期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等。
王教授强调,没有一种药物能做到十全十美。应用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α,须严密监测患者感染(如乙肝、结核等)的情况。此外,一些新的针对IL-6、CD80、CD86等靶点的生物制剂,未来有望成为眼科免疫抑制治疗的用药新宠。
如何做到葡萄膜炎的精准诊断与治疗?
提及葡萄膜炎的诊断与治疗,王教授认为“精准”二字不仅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十分重要。如何做到精准诊断与治疗,王教授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全面认知葡萄膜炎,接受规范、系统的学习,这是精准诊断的基础。王教授表示,特别感谢“中国葡萄膜炎诊治第一人”杨培增教授为中国葡萄膜炎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及其对中国葡萄膜炎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杨培增教授临床和科研事事亲力亲为,耗费大量心血撰写了《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临床葡萄膜炎》、Atlas of Uveit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等著作,打开国内外眼科医生真正认知葡萄膜炎的大门。
二、结合适当的影像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辅助医生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疾病,实现精准诊断。
三、针对病因,精准治疗。普遍认为葡萄膜炎会导致眼内结构的破坏,由于葡萄膜炎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息息相关,精准治疗可分为两个方向:如以眼部炎症为主,应以眼科治疗为主,注重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有机结合;如果为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则应采取多学科协作、多学科诊疗模式对患者进行精准治疗。
多方协作,同心同力,为葡萄膜炎患者的光明视界保驾护航!
王毓琴 教授
眼科学博士
师从我国葡萄膜炎专家杨培增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葡萄膜病专科主任
从事葡萄膜炎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近20年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葡萄膜炎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免疫与感染眼病学组委员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hiley眼科访问学者
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累计发表SCI论文35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