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盘点丨眼免疫学组:以专业为基石,以研究为推动,点亮未来之路

  • 2024-02-01 17:02:00
  • 305 Views

编者按:2023年,眼免疫学组以严谨的研究态度,持续推动着眼免疫学领域的进步。在组长吴欣怡教授的带领下,深入探索免疫系统与眼部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为精确和高效的治疗方案。眼免疫学组不仅致力于葡萄膜炎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更是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他们的努力为眼免疫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了该学科在全球的声誉和影响力。


学科进展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培增教授团队

建立起国际上最大的葡萄膜炎患者数据库(3万余例)及葡萄膜炎患者标本库(4万余份),为开展葡萄膜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深入开展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研究,首次报道位于16个基因区的22个新易感SNP,研究结果发表于Arthritis Rheumatol(IF=13.3);

系统描绘了VKH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转录谱,发现在众多异常表达的基因中CSF1R基因起枢纽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Genes Dis(IF=6.8);

描绘了白塞病患者虹膜组织的转录谱,发现LCK信号在疾病发生中起关键作用,为疾病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研究结果发表于J Autoimmun(IF=12.8);

发现RPS4Y1是VKH病耐药基因,体外试验和治疗研究发现苯丁酸氮芥可通过调节该基因逆转对药物的无反应性,创立了该病补救治疗方案,研究结果发表于Autoimmun(IF=12.8);

进行了系列葡萄膜炎临床诊治研究,研究结果相继发表于Nat Commun(IF=16.6)、Ann Rheum Dis(IF=27.4)、J Autoimmun(IF=12.8)、Rheumatology(IF=5.5);

杨培增教授主导撰写了中国白塞综合征性葡萄膜炎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年),发表于中华眼科杂志,并以第一完成人获202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名称:葡萄膜炎发病规律研究)。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吴欣怡教授团队

开展了新冠疫苗引发葡萄膜炎、角膜炎、巩膜炎及急性视网膜坏死等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Frontiers in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进行了新冠病毒感染引发角膜病变以及系统免疫疾病相关干眼的临床研究;

深入研究真菌性角膜炎的免疫机制,结果发现MCPIP1通过诱导mTOR介导的自噬在HCECs和小鼠模型中减轻烟曲霉菌角膜炎的严重程度,外源性应用MCPIP1蛋白可能在FK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IF=5.6);

发现角膜固有免疫可能通过激活TSLP将炎症信号传递给适应性免疫;而适应性免疫又可能通过TSLP对固有免疫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TSLP可能通过与TLR2和TLR4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相互作用,在AF的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之间发挥信使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IF=3.6);

发现消退素D1通过降低细菌负荷量、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在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中发挥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Molecular Immunology(IF=3.6);

进行了组织工程角膜的系列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IF=8.0)。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柳教授团队

开展了临床疾病影像学特征探索-脉络膜结构分割与AI。团队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OCT脉络膜亚层边界和血管分割的模型,用于实现对脉络膜血管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发表于眼科学期刊Translational Vi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生物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通过对AMD患者的基因芯片结果进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AMD相关的表达差异基因,并在RPE细胞中诱导衰老后对这些差异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实验验证。进一步对在REP细胞衰老中表达发生改变的关键基因的相互作用、作用在关键基因的药物以及靶向关键基因的miRNA进行了分析,为AMD的治疗提供了可参考的指标;

在对视网膜脱离的研究中,针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玻璃体液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关注炎症相关的机制通路,进一步阐明视网膜脱离患者神经细胞的存活机制;

开展了Alport综合征等罕见病的相关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张美芬教授团队

提出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诊断标准,以及脑脊液白介素10是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患者的重要生物标记物。研究结果发表于Ocul Immunol Inflamm、Journal of Ophthalmology、Ocul Immunol Inflamm等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张晓敏教授团队

发表SCI论文24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Q1区9篇,总计影响因子125.2;授权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于2023年入选2013-2022年全国眼科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

揭示了细胞衰老状态下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能力下降的新机制,为优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的制备与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

揭示了百日咳毒素通过抑制DC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诱发自身免疫炎症的关键作用,并强调了感染可以诱发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在机制,研究结果发表于J Neuroinflammation(IF=9.5889);

研究构建了过表达IL-10的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并且验证了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表于Stem Cell Res Ther(IF=8.08);

研究使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比较葡萄膜炎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血浆及血浆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和大细胞外囊泡(lEVs)的蛋白质表达谱,筛选出高效且特异性的疾病诊断生物标志物,同时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预测潜在的治疗药物,研究结果发表于J Transl Med(IF=7.4001)。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丹教授团队

系统性阐述了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为葡萄膜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研究发现PI3K/AKT、ROS/TXNIP/HIF-1α、Nrf2/HO-1、p38/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调控T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载脂蛋白A1、褪黑素、尼莫地平、特立氟胺、羟氯喹等干预手段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减少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等机制恢复Treg/Teff失衡,缓解葡萄膜炎。研究结果发表于IOVS、J Neuroinflammation(IF=9.3)、Front Immunol(IF=7.3)等期刊;

采用眼内液ctDNA测定技术对PVRL进行诊断,其敏感性高达100%,特异性高达67%。研究结果发表于Cancer Communications(IF=16.2)和Haematologica(IF=10.1);

针对中重度活动期TAO开展了前瞻病例系列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在全国5个中心发起了强力霉素VS安慰剂治疗轻度TAO的RCT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JAMA Ophthalmology,有望为TAO提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提取TAO患者的眼眶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发现BRD4蛋白在组织及细胞中表达升高,选择性抑制BRD4可通过FoxM1/Plk1通路抑制纤维化进程,研究结果发表于IOVS。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上海市眼眶病眼肿瘤重点实验室范先群院士/周慧芳教授课题组

在国际上首次研究了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泪腺的免疫病理表型,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甲状腺协会会刊Thyroid,是范先群院士/周慧芳教授课题组在Th17细胞免疫与TAO发病机制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冯蕾教授团队

揭示了TBK1是影响葡萄膜炎发生发展的潜在靶标,研究结果发表于Clinical Immunology。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培荣教授团队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葡萄膜炎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Transl Vis Sci Technol;

创新性地使用PM气溶胶雾化系统建立大鼠气溶胶干眼模型,研究结果发表于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研究估计AMD全球健康负担的趋势和差异及近30年来盲目性和视力下降(BVL)的负担,研究结果发表于Br J Ophthalmol、Front Public Health等。


天津市眼科医院李轩团队

进行了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患者结膜囊及鼻腔微生态失调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对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机制的深入理解。研究结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Immunology;

开展角膜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复合水凝胶作为角膜替代品具有研发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发表于Heliyon;

探究角膜碱烧伤损伤分子机制以及甘草甜素(GLY)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研究miR-146a通过靶向IRAK1/TRAF6/NF-κB信号通路对干眼模型炎症负调控的作用机制,为治疗DED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及思路,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探讨胸腺肽β4(Tβ4)对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Tβ4在乙醇损伤角膜基质重建过程中起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BMC Ophthalmology。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中心王毓琴教授团队

联合黄秀峰研究员团队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法研究TIM-3(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前葡萄膜炎(AU)以及相关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TIM-3的表达与CD易感性之间存在一个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表于Front Med(Lausanne);

比较Vogt-Koyanagi-Harada(VKH)病中国诊断标准(CDCV)、修订诊断标准(RDC)和SUN分类标准(SUN-C)的效用,发现CDCV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大AUC。CDCV对中国VKH病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结果发表于Ocul Immunol Inflamm;

联合李星熠教授团队报告了米诺纳米复合负载水凝胶提供了高效的药物载荷和持续的药物释放通过单一的皮下注射有效控制眼部炎症。研究结果发表于Int J Pharm;

联合李星熠教授团队首先证明GCV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人葡萄膜炎的策略。研究结果发表于Biochem Pharmacol;

研究Fuchs葡萄膜炎综合征(FUS)患者对比敏感度的缺陷,寻找对比敏感度与眼结构之间的潜在关系。研究结果发表于Front Med(Lausanne)。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眼科宁宏教授团队

致力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基础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J Cell Mol Med。


学术活动

2023年眼免疫学组积极组织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第二十七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及第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年会眼免疫学专场学术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继续教育等形式充分展示眼免疫葡萄膜炎领域最新学术研究进展,针对葡萄膜炎诊疗、免疫相关性眼表病变、甲状腺相关性眼眶病变及葡萄膜炎免疫学发病机制、人工智能等内容与国内外眼科同道分享眼免疫学最新研究成果及技术。此外,还多次举办眼免疫葡萄膜炎诊疗高峰论坛,围绕眼免疫葡萄膜炎热点问题及诊疗规范进行深入讨论。


2024年工作规划

2024年,眼免疫学组将在中华医学会和眼科分会的引领下,坚定信念,进一步拓展基础及临床研究,努力完善眼免疫葡萄膜炎诊疗规范,致力于提升眼科诊疗水准,积极推进学术交流,为建设眼免疫学学科不懈奋斗!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