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洞察前沿丨口腔健康、体力活动及颈动脉疾病与青光眼关联新探

  • 2025-05-07 21:59:00
  • 17 Views

按: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视力丧失的首要病因,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涉及多因素交互作用,风险因素亦呈现多样化特征,始终是眼科学术研究的核心议题。在此形势下,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因素剖析,对于全面理解青光眼的发生发展规律、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意义重大。作为眼科学术界的重要盛会,汇聚全球顶尖学者,2025 年视觉和眼科学研究学会年会(ARVO 2025)汇聚了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本文整合 ARVO 2025的多项前沿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口腔健康、体力活动及颈动脉疾病与青光眼的内在关联,旨在为青光眼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核心内容提要

1.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能与预防青光眼有关。

2.青光眼患者的日均步数和活动水平略低于非患者,但这一差异在考虑其他健康因素后并不显著。这表明通过Fitbit测量的日常活动水平可能对青光眼风险或病情严重程度没有决定性影响。

3.颈部动脉血管壁增厚的人更容易患开角型青光眼。


口腔健康与青光眼风险:基于绝经后妇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当今社会,青光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可逆视力丧失的首要诱因,其发病率的不断攀升给公共卫生带来了沉重负担,识别其可调控风险因素至关重要。新近证据表明,口腔健康状况可能与青光眼风险存在潜在关联,这为青光眼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以前瞻性队列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绝经后妇女基线口腔健康指标与青光眼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假设,口腔健康指标越差,青光眼发病风险越高。

研究纳入了1166名来自骨质疏松和牙周病研究(该研究为女性健康倡议观察研究WHI-OS的附属研究)的参与者。在1993-1998年至2005年间的随访过程中,共发现95例自报新发青光眼病例。基线口腔健康评估包括临床检查(天然牙数量、牙周病严重程度)、问卷调查(刷牙频率、使用牙线频率、牙科就诊频率)以及龈下菌斑16s rRNA测序(口腔微生物组α多样性、五种致病菌相对丰度)。采用年龄校正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算各口腔健康指标与青光眼风险的危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CI)。

结果显示,与不每日刷牙者相比,每日刷牙≥2次者的青光眼风险显著降低(HR=0.16,95%CI=0.04~0.70)。然而,牙周病严重程度、口腔微生物组α多样性以及五种病原菌相对丰度与青光眼风险之间并未发现统计学显著关联。

研究表明,每日刷牙至少两次与青光眼风险降低相关,但口腔健康状态在青光眼风险中的具体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标题:Association Between Oral Health and Incident Glaucoma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作者: Bryan Carvajal, Kaelyn Burns, Kathleen Hovey, Jean Wactawski-Wende, Michael LaMonte, Amy E. Millen


体力活动与青光眼的关联性: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全民健康”研究计划的分析

体力活动与青光眼发病风险及病情进展之间的确切关系,目前尚无定论,现有文献中的证据存在相互矛盾之处。此前的研究大多依赖小样本量,且体力活动数据主要来源于参与者的自我报告,这可能导致无法精准反映日常体力活动的真实水平。本研究借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全民健康”(AoU)研究计划所提供的多样化美国全国数据集,并利用加速度计测量体力活动,旨在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研究选取了配有Fitbit设备且被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参与者作为病例组(n=266),对照组则为无POAG诊断的参与者(n=7954)。体力活动通过步数,久坐时长,轻度、中等、高强度活动时长以及加权活动分钟数等指标进行量化。通过描述性分析,比较青光眼组与非青光眼组在年龄、性别、种族、族裔、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以及眼科/全身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分别构建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在调整人口学特征、CCI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等因素后,评估青光眼诊断与各体力活动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按年龄(>40岁和>65岁)进行分层亚组分析,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严重程度青光眼(轻度n=34,中度n=33,重度n=17)患者的体力活动差异。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青光眼患者日均步数(6673步 vs. 6891步,P=0.04)和轻度活动时长(180分钟 vs. 193分钟,P<0.001)显著降低。但经过多变量模型校正后,这些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其他体力活动指标与青光眼也无显著相关性。年龄分层亚组分析结果与总体情况一致,不同严重程度的青光眼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亦无显著差异。

研究表明,在这项大规模且多样化的队列研究中,未发现Fitbit监测的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POAG诊断存在关联,体力活动水平也不随青光眼严重程度而改变,这提示基于Fitbit测量的日常体力活动在青光眼发病风险或病情进展中可能并非关键因素。

标题: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Glaucoma: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ll of Us Research Program

作者:Patrick Akarapimand,Shahin Hallaj,Robert Weinreb,Sally Liu Baxter


颈动脉疾病与开角型青光眼患病风险关联研究

已有研究显示,开角型青光眼(OAG)患者存在颈动脉和视网膜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情况。本研究聚焦于颈动脉狭窄对OAG发病风险的影响,旨在为临床诊疗和筛查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对基于人群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鹿特丹研究”的数据展开分析,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评估颈动脉状态。运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究标准化cIMT对OAG发病风险的影响;借助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基线cIMT与随访结束时眼压、黄斑视网膜神经纤维层(mRNFL)及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之间的关联。

结果显示,共纳入9459名非OAG对照者,在89665人年的随访期间,确诊193例新发OAG患者。基线时,对照组平均年龄62.1±7.9岁,OAG组66.5±7.7岁。cIMT每增加一个标准差,OAG发病风险显著上升(HR=1.17,95%CI=1.00~1.36),且mRNFL厚度减少0.17(95%CI=0.01~0.34)μm。OAG患者中,cIMT升高与发病年龄更早存在关联(β值=-1.01,95%CI=-1.84~-0.17;P=0.018),但cIMT与眼压或mGCC厚度并无显著关联。

研究表明,cIMT升高会提升OAG的发病风险。对于病情持续进展且病因不明的OAG患者,建议考虑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

标题:Carotid artery disease increases the risk for open-angle glaucoma

作者:Wishal D. Ramdas, Victor de Vries, Karin van Garderen, Maryam Kavousi, Daniel Bos, Caroline C W Klaver



总结

ARVO 2025会议上,多项研究聚焦于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医师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制定个性化的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