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光眼是全球致盲性眼病之一,我国青光眼患者基数庞大,其中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常面临眼压控制难题,且不少患者合并白内障,传统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近期,国内首批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成功开展植入手术,为青光眼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可能。为深入了解这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核心特点及对青光眼诊疗领域的意义,《国际眼科时讯》特别采访了孙兴怀教授和完成首批手术的陈君毅教授,听他们分享关于这项技术的专业见解。
孙兴怀教授:引进探索,规范普及
MIGS技术:国内现状与提升空间
作为国内青光眼领域领军专家,孙兴怀教授首先解读了MIGS这一技术。眼科手术本身多在显微镜下进行,MIGS技术的“微创”是相对传统手术而言,具备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与传统手术相比,大部分MIGS手术围绕房角开展内引流,无需依赖滤过泡,如已在国内上市的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便是MIGS技术的代表之一。
技术特点:契合国内患者临床需求
针对我国青光眼患者药物依从性差、合并白内障比例高的特点,孙兴怀教授分析了三重引流机制青光眼引流器的特点。白内障作为年龄相关性疾病,而青光眼患者随年龄增长,药物依从性会逐渐下降,可能出现用药剂量不准确、漏用等情况,同时药物副作用风险也会增加。
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可以帮助这部分患者解决或缓解这部分问题,它可与白内障手术联合进行,白内障摘除后前房加深,房角操作空间扩大,提升了手术操作可行性。联合手术不仅能解决白内障导致的视力问题,还能进一步降低眼压,减少患者术后青光眼药物的使用,甚至实现无需用药即可控制眼压的效果[1]。此外,该手术属于内引流,无需依赖滤过泡,避免了滤过泡维护的麻烦,同时大幅降低了眼内感染等[2]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多方面契合了国内患者的临床需求。
体系构建:推动技术规范推广与患者教育
要让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充分发挥临床价值,孙兴怀教授强调需从技术推广、医生培训、患者教育三方面构建完善体系。在医生培训上,需开展系统培训,一方面加强理论知识讲解,帮助医生深入理解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与适应证;另一方面强化手术操作规范培训,要求医生在wetlab等模拟环境中反复操练,熟练掌握操作技巧。
在患者教育方面,青光眼科普工作至关重要。目前不少患者因缺乏疾病认知,往往在出现明显视野缺损、眼压急剧升高引发眼胀疼痛等中晚期症状时才就诊,此时视神经损伤已较为严重,治疗效果与预后会受影响。需通过科普让公众了解青光眼的危害与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推动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包括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在内的新技术发挥作用创造更好条件,让更多早中期患者受益。
对年轻医生的寄语:坚守原则,稳步创新
面对新一代年轻青光眼医生,孙兴怀教授提出了殷切期望与专业建议。他指出,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在设计上具备的三重引流作用,在MIGS植入装置中较为少见,要充分发挥其价值,需严格遵循临床原则。首先,要重视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优先选择符合适应症的患者,该技术主要针对开角型青光眼,需在掌握房角的相关基础操作、积累足够经验后,再开展该技术。
同时,孙兴怀教授强调,要推动青光眼治疗关口前移,通过早期筛查发现更多早中期患者,在视神经未严重受损时及时干预,既能提升治疗效果,也能更好地发挥新技术的特点,减少患者因疾病进展带来的视力损失。希望年轻医生能坚守医学原则,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青光眼诊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陈君毅教授:长效降压,双病同治
手术背后:患者情况与技术选择考量
陈君毅教授首先介绍了手术患者的情况。该患者为58岁老年女性,患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同时,患者还伴有白内障,视力改善与眼压控制的双重需求,让陈君毅教授将目光投向了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
陈君毅教授表示,临床中对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白内障手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眼压,但联合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有望让患者术后眼压达到目标范围,甚至可能实现脱离青光眼药物治疗的理想状态,这也是选择为该患者植入该引流器的重要原因。
技术核心:三重引流机制与长效降眼压原理
从技术层面来看,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属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的植入装置,在国外已有较长应用时间和丰富经验,于国内则尚属较新的技术。其“三重引流”的核心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3-5]:
其一,起到小梁网旁路作用。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流出阻力主要集中在小梁网和Schlemm管,该引流器可使房水直接进入Schlemm管外壁并流入管内,绕过阻力区域;
其二,具备支架作用。以往不少旁路手术面临小梁网或Schlemm管塌陷的问题,而该引流器的支架功能能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维持传统引流通路的通畅;
其三,拥有90度跨度设计。这一设计可撑开Schlemm管,手术中可以选择鼻侧或鼻下方等集合管较多的位置植入,以开放更多集合管,助力眼压控制。
技术推广:学习曲线与医患沟通要点
在技术推广方面,陈君毅教授认为该技术学习曲线相对平缓,对年轻医生较为友好。从手术操作来看,引流器设计贴合Schlemm管弯曲度,植入过程便捷,整个植入过程仅在白内障手术基础上稍微增加一些时间即可完成操作。即便对于白内障专业医生,在掌握相关操作后,也可在白内障手术的同时完成引流器植入,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提供眼压控制方案。
而在与患者沟通时,陈君毅教授强调需澄清认知误区。由于该技术在国内应用时间较短,患者可能存在担忧,此时可向患者提及该技术在国外的长期应用经验与丰富的临床文献支持,同时说明其可与白内障手术联合使用的特点,以及术后眼压控制的预期——作为MIGS手术的一种,其降眼压幅度有特定范围,并非适用于所有病情阶段的患者,需根据患者视神经损伤程度等情况综合判断,让患者建立合理预期,更好地配合治疗。
临床意义:应对国内患者基数挑战
结合我国青光眼与白内障患者基数大的现状,陈君毅教授指出了该技术的重要临床意义。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数量占全球一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与欧美接近,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2%-1.5%,庞大人口基数使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绝对数量众多。同时,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年龄增长患病概率增加,且常伴随老年性白内障,长期药物或激光治疗还可能加速白内障发生。
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可与白内障手术联合进行,且不会增加白内障手术复杂程度,植入过程简便。此外,该手术术后较少出现前房出血,基本不影响白内障手术操作,为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解决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
术式选择:综合评估患者多方面因素
针对早中期开角型青光眼且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陈君毅教授表示术式选择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首先要明确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的降眼压预期范围,更适用于病程未到晚期的患者。
其次,目前该引流器临床适应症要求与白内障手术联合使用,患者需符合白内障手术指征,如晶状体达到一定混浊程度,或可通过晶体手术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此外,患者眼部状态也至关重要,对于房角结构异常的青光眼患者,选择该引流器需更为慎重。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房角状态、疾病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才能做出合适的术式选择。
小结
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在国内的首批临床应用,为我国青光眼治疗领域注入了新活力。从本次分享中,我们不仅了解到这项技术的核心特点与临床价值,也看到了国内青光眼领域专家为推动疾病诊疗进步所付出的努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医生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公众疾病认知的逐步增强,相信包括三重引流机制的青光眼引流器在内的更多青光眼诊疗新技术,将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福音,助力我国青光眼防治事业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Samuelson TW, Chang DF, Marquis R, et al. A Schlemm Canal Microstent for Intraocular Pressure Reduction in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and Cataract: The HORIZON Study. Ophthalmology. 2019;126(1):29-37.
2.Mac, Ivan, and Joern B. Soltau. “Glaucoma-Filtering Bleb Infections.” Current Opini on in Ophthalmology, vol. 14, no. 2, Apr. 2003, pp. 91–94.
3.Ko GY, Song HY, Seo TS, et al. Obstruction of the lacrimal system: treatment with a covered, retrievable, expandable nitinol stent versus a lacrimal polyurethane stent.Radiology.2003;227:270e276.
4.Verheye S, De Meyer G, Salu K, et al. Histopathologic evaluation of a novel-design nitinol stent: the Biflex stent. Int JCardiovasc Interv. 2004;6:13e19.
5.Beeley NRF, Stewart JM, Tano R, et al. Development, implantation, in vivo elution,and retrieval of a biocompatible, sustained release subretinal drug delivery system. J Biomed Mater Res. 2006;76:690e698.
文档编号:CN-HDM-2500081
有效期:2025.09.24-2027.09.23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条评论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