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O深度解读丨陈有信教授锐评表达抗VEGF蛋白的基因治疗的未来展望

  • 2025-05-28 20:02:00
  • 222 Views

按:美国视觉和眼科学研究学会(ARVO)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眼科研究盛会之一,不仅是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权威平台,更是各国学者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重要桥梁。2025年5月4日~8日,美国盐湖城ARVO2025会议上,展示了大量有关表达抗VEGF蛋白的基因治疗研发的报告,特别是美国的RGX-314产品,已经完成了III期临床试验研究,引起业内高度关注。《国际眼科时讯》特邀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结合这次ARVO会议的内容,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抗VEGF蛋白基因治疗的相关问题发表了独特见解和犀利点评。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MD对视觉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抗VEGF药物的出现,为AMD的治疗开辟了崭新的时代,使大量AMD患者免于失明或延缓了视力下降的速度。然而,将近2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nAMD),频繁的眼内注射和高昂的医药费用仍然是一个核心问题,治疗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日益显现。最新上市的药物如法瑞西单抗、阿柏西普8mg等药物,目前还只能把注射间隔从2个月左右延长到3~4个月,但就这一点点进步,医生和患者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可见他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基因治疗,是希望用表达抗VEGF的病毒载体,转染到眼内组织,使其长期不停地表达抗VEGF蛋白,解决患者频繁注射、长期治疗依从性不佳的问题。在这个领域全球药物研发机构趋之若鹜,临床探索如火如荼,而中国可能是全球最卷的市场,目前已拥有十多个类似产品在临床试验中。本人也领导和参与了其中多个临床试验,遂在此谈一下对这个领域未来的一些看法:

一、基因治疗产品的局限

1.表达抗VEGF蛋白的基因治疗,只能解决对抗VEGF蛋白有反应的患者,不能奢望用基因治疗解决蛋白药物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基因治疗充其量只是一个蛋白药物的缓释制剂,利用了眼底细胞不分裂不增殖的特点,得以长期稳定地表达蛋白药物,控制疾病进程。

2.表达抗VEGF蛋白的基因治疗在表达量上还是远低于能够眼内注射的抗VEGF蛋白量级。尽管动物实验表明基因药物在视网膜和脉络膜细胞的蛋白表达量远远高于玻璃体腔和房水,但也是在微克级别,远低于蛋白注射的毫克级别。对于大多数患者的初始治疗阶段和某些PCV患者,还是需要蛋白药物的辅助。须认识到,基因治疗不是蛋白药物的替代,需要同蛋白药物结合使用,以减少蛋白药物的注射次数。

3.眼内玻璃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还是远远大于对蛋白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明显。Adverum产品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三十多例患者大多有明显的免疫反应,并且造成了一例患者的眼盲。未来在中国这样巨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和医疗水平下,相关风险不容忽视。

二、基因治疗产品的优势

1.眼科的基因治疗相对安全。眼睛体积小,病毒用量少,环境又相对封闭,对全身基本没有任何影响,这可能是基因治疗最容易被接受的领域。眼底细胞终生拥有,不会再生和分裂,让侵染的病毒能长期表达,基因治疗有望对某些患者实现一针治愈。

2.因为药物用量少,生产成本很低。在中国这样无比“卷”的市场下,基因治疗产品的价格很可能同一年的蛋白治疗费用相差无几。价格优势会很容易让患者和国家医保迅速接受。

目前看来,国内市场上表达抗VEGF蛋白的基因治疗产品效果大同小异,但尚无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现有数据显示,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注射了基因治疗产品后再无需蛋白药物治疗,其余的患者可能还是需要每年1到2针的蛋白药物补救治疗,可见表达抗VEGF蛋白的基因治疗大幅减少了蛋白药物的注射。在保证安全性和价格亲民的基础上,基因治疗值得期待,若能进入国家医保,将成为眼底疾病治疗的新里程碑,让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条评论

  • Linda Gareth
    2015年3月6日, 下午2:51

    Donec ipsum diam, pretium maecenas mollis dapibus risus. Nullam tindun pulvinar at interdum eget, suscipit eget felis. Pellentesque est faucibus tincidunt risus id interdum primis orci cubilla gravida.